古典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Wū

【源】 ①系自姬姓。黄帝之后少昊氏以乌鸟名官,有乌鸟氏,其后为乌氏(11,12,17,60)。②春秋时越王勾践之后,分居乌程者,因氏,见《路史》(17,62)。乌程,故城在今浙江湖州南25里之故菰城。一说在湖州东90里之乌镇。③汉时匈奴人姓,见《汉书》(242)。④鲜卑人姓(242)。乌桓氏之后(9)。⑤张掖乌氏,本乌洛侯国(唐时称乌罗浑,其地在今黑龙江之嫩江流域)胡人,初以国为姓,后徙甘肃张掖,始单以乌为氏(21,70)。⑥北魏时改乌石兰氏为乌氏(6,17,60)。⑦唐时乌馀氏之后为乌氏(21)。⑧金时女真人乌古论氏,汉姓为乌(71)。⑨宋时安定国国王姓乌,见《宋书·外夷传》(60)。⑩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有乌姓,系藏族(253)。⑪壮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颜色为姓,乌姓出于黑族(250)。⑫清满洲八旗姓乌扎喇氏、乌库里氏等后有改姓乌者(180)。⑬彝(130)、蒙古(255,344,369)、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张掖、颍川、汝南、鄱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乌余,春秋时齐大夫(17,21)。乌承恩,唐时张掖人,始为冀州刺史,嗣为范阳节度副使(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乐亭,山西之太原、晋城,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利川,湖南之冷水江,广东之高要等地均有分布。汉、蒙、白、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姬姓。黄帝之后,少昊氏以乌鸟名官,以世功命氏。” 齐有乌馀,裔孙世居北方,号乌济侯,后徙张掖。《姓氏考略》 注引《唐书·宰相系世表》 亦云: “出自姬姓,黄帝之后。少昊氏以乌鸟命官,有乌鸟氏,其后为乌氏。” 望出颍川、汝南、鄱阳。② 《魏书·官氏志》 载: “乌石兰氏改为乌氏。” 则此似出自鲜卑族。③ 《姓氏考略》据《宋书·外夷传》 注云: “安定国,其王姓乌。”安定之国,不知其所域: 南朝宋有安定郡,地在今陕西南郑县地; 又有安定县,其地有二: 南朝宋置,故治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 又,汉置县,南朝宋改称“安定”,南齐后废,在今安南 (越南) 北境。④蒙古族之乌姓,或为乌梁海氏所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后或取 “乌梁海” 之首音,谐以汉字 “” 而为单姓。⑤白族之乌姓,则源于氏族图腾。“” 白族语乃 “” 的意思,后或谐以汉字 “”、“” 而为单姓; 或以其意译 “” 之音,谐以汉字 “” 而为单姓。注④、⑤见 《中国人的姓名》。

春秋时莒有乌存,为大夫; 唐代有乌承玭、乌重胤; 后唐有乌震,宁国军节度使; 明代有乌斯道、乌本良。

猜你喜欢

  • 嗣汾

    读音:sì fén【源】 ①神农氏之后有嗣汾氏,见《路史》(60,62)。②鲜卑部人姓(17)。一说,即俟汾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路史》云: “神农后有嗣汾

  • 霍羅托

    读音:Huòluótuō【综】 清正红旗蒙古护军色楞之妻为霍罗托氏(260)。

  • 读音:suì【源】系自姬姓。郑公族之后有邃氏(8,17,62)。【人】邃瑗,春秋时孔子弟子(15,63)。罕见姓氏。当系出姬姓而支属有别: ①《姓氏考略》据《路史》注云:“郑后有邃氏。”周代郑乃姬

  • 读音:Xū【音】又音叙(Xù)(17)。 【源】见《姓苑》(11,12,15)。 【望】吴郡(17,418)。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音 ‘胥’; 又音 ‘湑’。见 《姓苑》

  • 布埒

    读音:Bùliè【源】 金时人姓(23,63)。【人】 布埒库,金章宗时寿州同知军州事,死难赠昭勇大将军(23)。金时女真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金史》有布埒·库,寿州同知军州事,死赠昭

  • 读音:shǎn闪霭,永昌人,永乐中任永州通判。(见《万姓统谱》)▲<明>闪继迪,云南人,万历举人。

  • 瑶里

    读音:Yáolǐ【源】金姓。奚王府初分五部,为瑶里、伯德、奥里、梅只、楚里,以部为氏(55,71)。【变】亦作〔遥里〕(55,71)、〔姚里〕(56,71)。【人】瑶里孛迭,金时北京路窟白猛安陀罗山谋

  • 读音:Cì/Tsyh,Tsz【综】 源出不详。江苏武进有此姓(314)。

  • 万忸于

    读音:Wànniǔyú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当与“万纽于”同。《姓氏词典》有载,其注“万纽于”云: “又作万忸于。……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陵徙代,为万忸于氏。至北魏孝文,复为于。” 《郑通志

  • 读音:chì【音】 又音赤(Chì)(62,80,91)。【源】 见《元和姓纂》(7,15,80)。斥章,汉置县,故城在今河北曲周东南,以地为氏(60,62)。一说,出斥山。在今山东荣城南120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