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ān

鄢氏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自妘姓。相传帝颛顼玄孙陆终,生有六子,第四子名求言,周朝时封求言于鄢,建立鄢国,春秋时,鄢国被郑国灭掉,后世子孙就以原国名鄢命姓,遂成鄢姓。二是出自芈姓。鄢国被楚国吞并后,改设为县,楚国公族大夫被封于此,担任鄢县尹,他的子孙有以封邑为姓氏者,称鄢氏。

鄢姓发源于现在的河南鄢陵。在今辽宁新民、黑龙江齐齐哈尔、内蒙古牙克石、山东青岛,新疆喀什、库尔勒、阿克苏、伊犁、乌鲁木齐等地都有常住鄢姓居民。

鄢姓历史人物有鄢鼎臣,江西丰城人,字玉铉。明代举人。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丰城闹饥荒,他力请知县开仓赈灾。有兵事,捐资犒义勇,以加强守备。鄢正畿,字德都,明末福建永福人。明朝灭亡后,他悲痛欲绝,北向恸哭。后隐居深山,不参加清朝举行的科举考试,心系明朝,常写诗作文表明自己的心迹,自号亦必道人,后赋《绝命篇》,与御史林逢经俱投溪水自尽。

鄢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六十三位。


【源】①系自妘姓。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封于鄢(故城在今河南鄢陵西北),为鄢侯,春秋时灭于郑,子孙以国为氏(7,17,60)。②战国时楚地小国。鄢国故城在郢(故城在今湖北宜城南)西北,故楚多此姓(60,62)。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④土家族姓(387)。 【变】一作傿(17)。 【望】太原(17,60,418)。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鄢姓人口70%。 【人】鄢将师,春秋时楚大夫(7,21,24)。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南康、峡江、金溪、崇仁,湖南之芷江,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据 《路史》 注云: “傿侯之后有傿氏、焉氏、 鄢氏、��氏。” 又云: “傿, 妘姓国, 灭于郑, 后以名氏。” 又云: “鄢,妘姓国,后以名氏,其地在郑,故楚有此姓。”此以国名氏,系出妘姓。② 《续通志·氏族略》 则注: “ 《姓氏辨证》 曰: ‘鄢,郑地,其先以所食邑为氏’。此以邑为氏。” 当与前“以国为氏” 不同。

春秋时卫有鄢武子; 宋代有鄢孝隆; 明代有鄢高,南昌人,胡州府学教授。

猜你喜欢

  • 读音:Jù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烏庫里

    读音:Wūkùlǐ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地方,后或改为单姓商、刘、乌、李等。刘庆华《满族姓氏录》收载; 《清通志·氏族略》则作“乌库里”,详见该条。

  • 散宜

    读音:sǎn yí【源】 尧娶散宜氏之女,见《大戴礼·帝系篇》、《汉书·古今人表》(11,17,60)。【人】 散宜生,周文王四友之一(21)。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引 《大戴礼

  • 喇準

    读音:Lǎzhǔn阿昌族姓氏。今云南之潞西有分布。《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 收载,原意为 “鹰”,汉姓为 “张”。本汉人融入阿昌族。

  • 連山

    读音:Liánshān《姓氏词典》 引 《姓氏考略》 收载,未详其源。(按: 查《姓氏考略》,未见“连山”,姑收录以备考。)

  • 读音:xiāo帝喾后有嚣氏,又云楚有嚣氏。(见《路史》)

  • 读音:zhāo【源】 ①春秋时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楚人讨而执之,放之于越,其后以王父字为氏(7,60)。②春秋时晋大夫步招之后,以名为氏(12,15,60)。③彝族姓(130)。【望】南海(17

  • 阿嚕

    读音:Ālū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索伦地方,为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按: 金代女真族有阿鲁氏。满族之阿噜氏或其后裔耶?)

  • 读音:Zuǒ【源】 ①汉族姓,明时已有,见《万姓统谱》(15,21)。②满、蒙古(344)、黎等民族均有此姓。【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佐皓,明时博兴人,正统中任登封县丞(15,21)。现

  • 羽真

    读音:yǔ zhēn【源】 ①北周高琳之五世祖为高句丽人,自燕率众归魏,拜第一领民酋长,赐姓羽真氏,见《周书》(27,60,70)。②北魏皇兴二年,羽真国遣使朝献,见《魏书·显祖纪》。又,辽东勿吉国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