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Wéi

【源】 ①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苗裔以国为氏(6,9,12,17,60)。②汉时疏勒国有韦氏,见《汉书·西域传》(60,62)。③汉时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置信子于粤中,取韩字之半,改姓韦氏(92)。④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见《唐书》(60,62)。⑤清时广西庆远府、湖广施南古巴地、贵州贵阳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韦姓(72)。⑥海南东方县讲“侾炎”土语的黎族姓,自称“勒豪”,意为木棉的孩子,以木棉为氏族图腾,汉姓为韦(216)。⑦仫佬(112)、苗(117)、瑶(122,225)、水(124)、布依(131,133)、土家(387)、景颇(168)、藏(217)、壮(250)、黎、侗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京兆(17,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67%。【人】 韦孟,汉时彭城人,为汉楚王傅(12,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淄博、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云南之河口、陇川,广西之田林,广东之新会、澄海等地均有分布。汉、壮、水、苗、侗、白、回、瑶、黎、藏、布朗、布依、仡佬、仫佬、毛难、朝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亦曰 ‘豕韦’ 氏,风姓。杜预云: ‘彭,商之伯国,今滑州韦城即其地。能豢龙,故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尚存。’ 《唐表》 云: 颛帝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大彭、豕韦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 (按:“元哲之名无所经见,春秋自无韦国,何得到赧王?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为楚王傅,去位徙居鲁国邹县。”——亦可参考。) ②为韩姓所改,《中文大字典》称: “汉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匿韩信子于粤中,取 ‘韩’ 之半改姓 ‘韦’。” ③ 《姓氏考略》 据《汉书·西域传》 注云: “汉疏勒国亦有韦姓。”疏勒,汉时西域国名,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尔一带。④又据《唐书·桓彦范传》注云: “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此则为桓姓所改。⑤藏族之韦姓历史颇早,松赞干布时即有韦氏,当以族为氏。⑥苗族之韦姓,分布于贵州之榕江,相传为水族韦姓融入。⑦瑶族之韦姓,属背篓瑶,相传为韦得雄之后。⑧壮族之韦氏为其大姓,历史悠久,分布於广西宜山。《新唐书》 载: “天宝初,黄姓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 云云。或称韩信之后,避难改为 “”,“原居山东历城府盖都县糯米巷福堂街……”⑨布依族亦多韦姓,其源不一: 韦,布依语指“”,火可取暖,可熟食,受人爱惜与崇拜,遂或以 “” 为姓,相传其先兄妹相婚,生下一肉团,砍碎肉团,丢向四处,化而为人家,遂以所丢之处为姓; 丢在杨树上的即姓杨,丢在李树上的,即姓李,丢在火堆上的,即姓韦……; 或为姓所改, , 古国名, 音yí, 读如 “”, 其民因以国为姓,书写时讹而为韦,音随形变,音wéi;或为韩姓所改,称: “韩信之后,避乱改姓韦”。注⑤——⑨见 《中国人的姓名》。

汉代有韦贤,邹人,名儒; 唐代有韦应物,诗人; 宋代有韦许,芜湖人; 太平天国时有韦昌辉。

猜你喜欢

  • 子楊

    读音:Zǐyáng【源】 春秋时鲁季桓子之子穆叔,其后为子杨氏(4,6,12,60)。【变】 一作〔子扬〕(6)、亦作子阳(17)。【人】 子杨窗,春秋时楚国人,见《左传》(11)。历史上罕见复姓。《

  • 读音:Dàng【源】①古有盪侯国,见《地谱》(17)。以国为氏。②系自子姓。宋司城公子盪之后,以字为氏,见《姓考》(17,62)。亦见《集韵》(7)、《姓苑》(15,21)。【望】睢阳(17,418)

  • 弼魯

    读音:Bìlǔ/Biru【源】清满洲八旗姓。凡九派,出叶赫、松花江、乌拉、乌喇哈达、扎库木、黑龙江、伊兰新泰、爱新哈达、哈达等地(23,63,180,260)。 【变】①亦作〔碧鲁〕(180,260)

  • 蒙雅

    读音:Méngyǎ【综】清正白旗满洲马甲楚尔布之妻为蒙雅氏(260)。

  • 孟奴特

    读音:Mèngnútè【综】 清镶黄旗蒙古马甲巴大礼之妻为孟奴特氏(260)。

  • 顏盞

    读音:Yánzhǎn【源】①金时女真人姓(71)。颜盏,金女真部落,居曷懒兀主(今海兰河上源)、隆州(故治在今吉林农安)等地,以部为姓(398)。②金时赠会州人郭禄大、郭暇䗫等均为颜盏氏

  • 读音:Dǔ《姓氏词典》引《南齐书》收载并注此音。“南朝齐有䓯僧达。”《汉语大字典》音dú,未注明其为姓。

  • 读音:Xù【源】 见《姓苑》(9,11,15,17)。【望】东鲁(17,418)。【布】安徽淮南(362)、江苏高淳(305)、武进(314)、浙江江山(325)、山东新泰(359)、湖南湘潭(373

  • 读音:xiāo【源】 见《正字通》(86)。《左传》郑有行人良霄,《史记·楚世家》是谓霄敖。其后人以为氏(60,62,63)。【布】 北京(91)、台湾嘉义、台北(68、261)等地均有此姓。【人】

  • 訾陬

    读音:zī zōu【源】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时诸侯有訾陬,以国为氏。帝喾妃訾陬氏女是也(7,12,60)。【变】 《史记》作陬訾氏(12)。亦作〔訾娵〕(62)。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