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诗词古文>邓洵美生平

邓洵美生平介绍

邓洵美,字号不详。连州(今属广东省)人。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癸卯科或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戊申科王溥榜进士第三人。同榜有李昉、孟宾于等。及第后邓洵美任湖南节度使周行逢幕府巡官。他只是看重邓洵美的名气,一直都没有重用过他。李昉曾私下南来与洵美相会,同年好友数年不见,感慨万千。两人相谈竟日,以诗唱和。周行逢对邓洵美与李昉的相会疑心重重。就派人假冒山贼,窜入邓洵美的住处,将其杀害。>>查看邓洵美的诗词古文

生平

高中探花无官职

  邓洵美其貌不扬,背伛偻,人称邓驮。晋见后汉帝刘知远,因貌丑没有得到礼遇

  出生于星子镇的邓洵美天资聪慧,群览百书博学多才。后汉乾祐二年(950年),邓洵美取进士第三名,即为探花。原本以为能以胸中韬略为朝廷效劳,当他信心满怀地晋见后汉帝刘知远,却因为其貌不扬、背伛偻而遭到刘知远的冷遇,未授以职。 抱负难展的邓洵美只好离开后汉都城开封,南归家乡。行至长沙时,被湖南节度使周行逢所知,周行逢听闻过邓洵美的才能和名气,便想聘其为官。可是当邓洵美来到他的官府,周行逢见到邓洵美个矮背驼就心生不满,仅授幕府巡官(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参谋),此后也一直没有重用过他。

  其实邓洵美虽然其貌不扬,却是才高八斗之人。当时湖南有个大学问家叫朱昂,由于读书多,世人都称他为“朱万卷”。就是这个朱万卷在与邓洵美相识之后,自愧不如,对邓洵美的诗文才气大加推崇。

  不久,邓洵美的同年好友李昉来湖南看望邓洵美。李昉是与邓洵美是同榜进士,宋代著名学者,主编了《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三部巨著。

  两个昔日的同窗好友见面,感慨良多。李昉见邓洵美落落寡欢、意志消沉,不禁为这位同榜高才感到惋惜。两人秉灯夜谈,依依难舍,临别之时李昉写诗一首赠与邓洵美。诗曰:“忆昔词场共着鞭,当时莺谷喜同迁。关山契阔三千里,音讯稀疏二十年。君遇知己依玉帐,我无才藻步花砖。时情人事堪惆怅,天外相逢一泫然。”诗中既有与好友结交的美好追忆,也有对时事的感慨,更表示了对好友大志难展的惋惜。

  李昉南来湘南之时已受到宋太祖的重用,被命为屯田郎中和翰林学士,到后来还做了宰相。邓洵美读了李昉的诗感慨不已,即步李韵和了一首诗,诗曰:“词场几度让长鞭,又向清朝贺九迁。品秩虽然殊此日,岁寒终不改当年。驰名早巳超三院,侍直仍忻步八砖。今日相逢翻自愧,闲吟对酒倍潸然。”诗中既有对朋友高迁的祝贺,也充满了对自己境遇的无奈。 千里迢迢南来见邓洵美,除了叙旧情,李昉还有意把邓洵美引见给宋太祖。当李昉临别要邓洵美同车一齐投奔宋朝,却被邓洵美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了。他宁愿“翻自愧”而守着“岁寒终不改当年”的志向,虽不被重用也甘愿追随不悔。这种事一不贰的节气是封建中国知识分子的可贵,也是他们的可悲。

诗文唱和引杀机

  《宋史》载,周行逢“使入诈为山贼,突入官署将洵美杀之,”当时湖湘一带的读书人闻此噩耗,无不为之痛惜。

  邓洵美的固执,让李昉徒叹奈何。回到宋朝后,他就把邓洵美的境遇与另一位邓洵美的同榜进士、官至太子少保的王傅说了。

  王傅也深为邓洵美才高而不遇明主深感惋惜,便也写了一首诗寄给他。诗曰:衡阳归雁别重湖,衔到同人一纸书。忽见姓名双泪落,不知消息十年余。采衣我已登黄阁,白社君犹葺旧居。南望荆门千里外,暮云重叠满晴虚。

  邓洵美与宋朝大臣诗文住来唱和,引起了周行逢的猜疑。周行逢本来是个农民,曾因犯事而被黥面———即在脸上刺过字的犯人。但适逢乱世,周行逢在战场上敢于拼命,不久便掌握了兵权,当上了节度使。 周行逢其人疑心最重,常常派出耳目四处打听对自己不利的人,一经发现便立即抓捕杀掉。有一次探子到邵州打探,因无事可报,只好向周行逢报告说,剌史刘光委经常约人饮宴。周行逢听后,竟说刘光委聚众饮酒,一定是想谋反。于是不分青红皂白把刘光委召来杀了。

  如此猜忌无度、滥杀无辜的人,当然不会放过李昉与邓洵美的会晤。而邓洵美“性情迂僻,不为人所喜”,更加不会拍马屁讨上级欢喜,因此周行逢总在心里怀疑邓洵美向李昉泄漏自己滥杀无辜等恶劣行径。

  不久,周行逢先是把邓洵美贬为易俗场官,随后派人假扮山贼,窜入邓洵美住的馆驿中将其杀害。可惜一代鸿儒就这样毁于残暴之手,当时湖湘一带的读书人闻此噩耗,无不为之痛惜。

  宋朝一统岭南后,李昉被宋太祖封为了衡州太守。李昉在衡山常常想起同榜好友邓洵美,他找到邓洵美的墓地后,写了一首诗凭吊:“侯门寂寞非知己,泽国栖遑似旅人。今日向君坟畔过,不幸怀抱暗酸辛。”

猜你喜欢

  • 张迥

    唐末人。少年苦吟。工诗,曾以诗谒齐己。

  • 周述

    周述,遂昌(今属浙江)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官太常卿。事见《宋诗拾遗》卷六。今录诗四首。

  • 欧阳澈

    欧阳澈,男,北宋末江右人布衣。字德明,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少年时即喜谈世事,尚气大言,慷慨不稍屈。靖康初应诏上疏,奏论朝廷弊政三十余事,陈安边御敌十策。金兵南侵,徒步赴行在,伏阙上书,力诋和议。建炎元年八月,与陈东同时被杀,年三十一(《宋史》本传作年三十七,误)。绍兴间,追赠秘阁修撰。

  • 尤良

    (1309—?)元明间常州人,号休斋。元泰定间举人。立誓不仕。明洪武初,以刘基荐,授閤门使,直起居注。屡有建白。官至太常少卿。

  • 卫德辰

    字中立,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书史会要》。

  • 孙九鼎

    忻州定襄人,字国镇。太宗天会六年经义进士第一,与弟孙九畴、孙九亿同榜登科,俱有诗名。忻州文派,九鼎指授为多。卒年八十余。

  • 庄年

    庄年,字榕亭。江苏长洲人。监生。清乾隆六年(1741)任淡水厅同知,七年(1742)升福建建宁知府,八年(1743)任分巡台湾道按察史司副使。在台期间,曾重修东安坊、台湾府儒学。范咸、六十七重修《台湾府志》时,曾负责协纂之工作。著有《澄台集》一卷。

  • 孔仲良

    孔仲良,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四十一代孙。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由青阳丞升任莆田县令。唐贞元、太和中为莆田令,卒官,因家于县之涵头,子孙散居民伍。宋绍兴乙亥,朱熹过莆以告守令,正其版籍,立四十九代孙孔宜户,淳佑中置涵江书院。孔子第41代孙孔仲良在唐朝时,被朝廷任命到莆田当县令,死于任上。据族谱记载,孔仲良是清官,到死时,“一丝不储”。孔仲良有三个儿子,没有盘缠返回原籍,于是留在莆田涵江定居。

  • 赵元镇

    ( 1085—1147)解州闻喜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徽宗崇宁五年登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高宗即位,历任右司谏、殿中侍御史,陈战、守、避三策,除御史中丞。绍兴四年,擢参知政事,力荐岳飞出师复襄阳,旋以知枢密院事督川、陕军事。未几,拜右相。五年,升左相,与右相张浚论事不合,出知绍兴府。七年,复左相,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倾,累贬潮州安置,移吉阳军,绝食而死。谥忠简。有《忠正德文集》。

  • 姜彧

    姜彧(1218~1293)字文卿。本莱州莱阳人,其父姜椿与历城张荣有旧,因避战乱投奔张荣,遂举家迁往济南。姜彧聪颖好学,张荣爱其才,纳为左右司知事,不久升其为郎中断事官、参议官。后改知滨州,课民种桑,新桑遍野,人号“太守桑”。至元间,累官至行台御史中丞。至元五年(1268年),姜彧被拜为治书侍御史。两年后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又改任信州路(治今江西上饶)总管。后累官至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行台御史中丞。后以老病辞官,归故里济南。不久奉命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三十年(1293年)二月病卒。存词四首,皆赖晋祠石刻以传,见清方履篯《金石萃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