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诗词古文>张齐贤生平

张齐贤生平介绍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北宋名臣。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张齐贤去世,年七十二。追赠司徒,谥号“文定”。有《书录解题》、《洛阳搢绅旧闻记》传于世。
>>查看张齐贤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齐贤年仅三岁时就遭遇后晋末年的动乱,随家人迁家到洛阳。他少年时虽孤贫,却用功学习,志向远大。张齐贤因敬慕唐初名臣李大亮的为人,因此取字为师亮。

  赵匡胤到西都,齐贤以布衣身份到赵匡胤马前献策,被召到行宫,齐贤以手画地,逐条陈述十件事,分别是:下并汾;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慎刑;惩奸。其中有四件符合赵匡胤的意思,张齐贤坚持认为十条都是好的,赵匡胤发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了。赵匡胤回朝后,对赵光义说:“我到西都,只得到一个张齐贤罢了。我不打算授任他官职,今后可以让他辅佐你任宰相。”

  贤明察活人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赵光义开科取士,本想把齐贤录取为前几名,有司偶然选择失误,赵光义不高兴。一榜进士都授任京官,于是任命齐贤以大理评事身份通判衡州。当时衡州审讯劫贼,审判后都要处死,张齐贤到任后,救活其中误判的五人。从荆渚到桂州,水路邮递铺夫数千户,被邮役困苦,衣食不足,齐贤上奏减去了一半。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任职期满回朝,恰逢赵光义亲征后汉,张齐贤朝见,迁为秘书丞。忻州刚刚攻下,任命他为知州事。

  上书直谏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赵光义召张齐贤回朝,改任著作佐郎,直史馆,改任左拾遗。同年冬,太宗北征,议论的人都说应当速取幽蓟,张齐贤上疏说:“如今海内统一,朝野安定无事,关系到陛下忧虑的,难道不是因为河东刚刚平定,驻屯军队太多,幽蓟未被攻下,粮草运输过劳吗?我认为这些不足为虑。自从河东平定,我任知忻州,捕捉到契丹纳米典吏,都说契丹是从山后转运粮草到河东。据我考虑,契丹能自备军粮,则是对于太原不是不尽力,然而太原最终被我方占有,是因为契丹军力不足。河东刚刚平定,人心还未安定,岚、宪、忻、代几州没有军营,敌人进攻则田地尽失,敌人侵扰边界则守备为忧。到了国家扼守要害地方,增加壁垒,控制扼守左右边,边防严密,恩信已经实行,民心已经安宁时,敌人还跑到雁门、阳武谷来争夺小利,其后果是他们的智力能料知的。圣人行事,一举一动都考虑周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如果慎重考虑,则契丹不足吞,燕蓟不足取。自古边疆之事难以处理,并非完全因为敌国,也大多由于边吏侵扰导致的。如果边缘诸营寨抚御得到合适人选,只要加固壁垒挖深沟濠,蓄精养锐,以闲逸自处,我方安宁敌方劳顿,这是李牧之所以为赵所用。所谓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如果这样则边疆宁静,边疆宁静则转运之劳可减,转运减则河北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则田产丰富而蚕绩增加,百姓专心务农积聚粮食,充实边疆的用度。况且敌人的心也是择利避害的,怎么肯跑到必死之地去作寇呢?我听说以六合之内为家者以天下为心,哪里有以争尺寸之地为事,斗强弱之势而后已的呢?所以圣人先务本而后求末,使国内安定来抵御敌国。百姓是本,土地是末。五帝先王,没有不先务根本的啊。尧、舜之治没有别的方法,在于使百姓安定并且为百姓谋利罢了。百姓安定且有利后,则远方之人恭敬到来。陛下爱护百姓,谋利天下之心,真是尧、舜啊。我猜想群臣大多因为纤微的利益,任用克下之术,侵扰穷苦百姓,以为有成。至于百姓的疾苦,看到了像没有看到,听见了像没有听见,招来民怨导致祸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希望慎重选择通儒,分路采访两浙、江南、荆湖、西川、岭南、河东,凡是以前赋敛苛重的地方,予以改正,因循旧例谋利于百姓,使赋税课利都有利于民,可以长久实行,为圣朝立法;除去旧弊,天下诸州有不方便百姓的,委托长吏上告。胆敢照行旧法者,处以重罚。使天下百姓都知道陛下的心意,感戴陛下的恩惠,用德政来感动远方之人,用恩惠来谋利于百姓,则远方之人的归服,可指日而待。”

  纠正民弊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同年冬天,改任右补阙,加任转运正使。齐贤到任,询知饶、信、虔三州是出产铜、铁、铅、锡的地方,推求前代铸钱法,拿饶州永平监所铸钱为定式,每年铸钱五十万贯,一共用去十五万斤铜,三十六万斤铅,十六万斤锡,到朝廷当面陈述这件事,陈述详细准确,议者不能指责。

  从前,各州罪人多械送到京城,在路上死去的有五六成。齐贤在路上遇到南剑、建昌、虔州押送的罪犯,要来案卷一看,凡不是首犯的,全部为他们解伸冤屈。于是向朝廷竭力建议,以后凡送囚犯到京城,委任明察的官吏审问,如果不实,就向原来审问的官吏问罪。从此江南送罪犯到京城的减去一大半。从前,江南各州百姓,住在官府土地上的要交地房钱,吉州沿江土地虽然沉没,仍要交勾栏地钱,编木在水上浮居的要交水场钱,都是前代弊政,张齐贤上奏建议都免掉了。

  在南唐时期,江南百姓中每户能交纳税钱三千以上的人家出壮丁一人,刺脸,自备兵器送到官府,出战就发给他,每天支给粮食二升,名为义军。内附朝廷后,把这些人都放回家务农。到这时,言者认为这些人长期在军中,不喜欢农事,请求派遣使者选择人员充任军士,连同他们的家属送到朝廷。齐贤上言说:“江南义军,本都是良民,横遭黥配,无法逃避。江南攻克之后,就放回家务农,长期被皇家所苦,都喜欢农业。如果挨户搜索,不会没有惊扰。法律崇尚固定,政事崇尚清静,以前的赦令既然放他们归农,不如仍然按旧敕执行。”

  张齐贤身居使职,勤于纠正民弊,务行宽大之政,江南百姓都不忘思念他。召回朝廷,授任他为枢密直学士,升为右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

  大战辽军

  雍熙初年(984年),张齐贤改任左谏议大夫。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猛将杨业战死。赵光义访求近臣作为策应,张齐贤请求前往,即授任他为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一起统领边疆军队。当时辽兵从湖谷进攻,逼近城下,神卫都校马正率领所部在南门外列阵,寡不敌众,副部署卢汉赟畏惧,保营自固。齐贤选派厢军二千人,从马正的右面出发,慷慨誓师,以一当百,辽兵于是退却。

  在此之前,张齐贤约潘美指挥并州军队来会战,不久,使者被辽兵捉去。张齐贤因为会期既然泄露,并且考虑到潘美的军队会被辽所袭。后来潘美派的使者到,说军队已从并州出发,到了柏井,接到密诏,东边部队在君子馆遭到失败,并州全军不许出战,已经回到并州了。当时辽兵遍山,张齐贤说:“敌人只知道潘美要来会师,而不知道潘美已退兵。”于是把使者关闭在密室,半夜派出军队二百人,每人拿一面旗帜,背一束草,离州城西南三十里,打出旗帜燃烧干草。辽兵远远看见火光有旗帜,以为是并州部队到了,惊骇而逃走。张齐贤先在土磴砦埋下二千伏兵,袭击大败辽军,擒俘辽军北大王的儿子一人,帐前舍利一人,杀敌数百,俘获二千匹战马及很多兵器。捷报上奏,齐贤把功劳归于卢汉赟。

  端拱元年(988年)冬天,授任工部侍郎。辽兵又从大石路往南侵犯,张齐贤预先选择厢兵一千人分为二支,分别驻扎在繁畤、崞县。下令说:“代西有敌人,则崞县的部队出战,代东有敌人,则繁畤的部队出战。战斗发生后,则郡中部队集合作战。”到此时,辽兵果然被驻扎在繁畤的部队打败。

  出将入相

  端拱二年(989年),建立屯田制。张齐贤兼任河东制置方田都部署,经宰相赵普力荐,被召入朝,授刑部侍郎、枢密副使。

  淳化二年(991年)夏天,任参知政事。几个月后,授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齐贤的母亲孙氏年纪有八十多岁,封为晋国太夫人,每次入宫朝见,赵光义叹服说:“婆婆有福,生得好儿,为国家分忧。”常常下手诏慰问,给与赏赐,朝官们都感到他家很荣幸。

  当初,王延德与朱贻业一同掌管京城粮仓,想求任地方官,朱贻业与参政李沆是亲家,就向李沆请托,李沆替他向张齐贤请托,张齐贤告诉了赵光义。赵光义因为王延德曾经奉事晋王府,厌恶他不自己陈述请求而委托执政大臣,召见并斥责了他。王延德、朱贻业都瞒着不说实情,张齐贤不想连累李沆,单独承担责任。

  淳化四年(993年)六月,罢前职任尚书左丞。十月,命他知定州,张齐贤因为母亲年老不愿去。不久,遭母丧,水浆不入口者七天,从此每天只吃一碗粥,守丧期间一直不吃酒肉蔬果。不久转任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当时监狱有死犯将处决,张齐贤到任后,马上辨明案情而放了他。三天后,改任知永兴军。当时閤门祗候赵赞因为议论政事得到赵光义宠幸,提点关中粮食,所做多豪横不法。张齐贤论奏列举他的罪状,终于伏法。不久改任知襄州,又改任知荆南,又改任知安州。一年后,加任刑部尚书。

  赵恒即位,召他入朝授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经向赵恒从容讲说帝王之道,而推究其所以然的根本,并且说:“我受陛下异常恩遇,所以加倍报答。”赵恒说:“我认为帝王之道无迹可循,只要政事适当则近于帝王之道啊。”当时他的亲戚中有人因分财不均互相诉讼,又入宫告状。齐贤说:“这不是台府能决断的,我请求自己处治。”赵恒表示同意。张齐贤坐在相府里,召诉讼的人来问道:“你是认为他家分得多,你家分得少吗?”回答说“:是。”命他写下名字。于是召来两个官吏,令甲家到乙家住宅,乙家到甲家住宅,财物不能移动,分书交易。第二天上奏给赵恒,赵恒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知道非你不能决定。”郊祀礼后,加任门下侍郎。与李沆同事,不和。因冬至日朝会时醉酒失仪,免去相位。

  明于料事

  咸平四年(1001年),李继迁攻陷清远军,赵恒任命齐贤为泾、原等州军安抚经略使,以右谏议梁颢为他的副手。张齐贤上言说:“清远军陷没以来,青冈砦被烧弃之后,灵武郡援兵阻隔势力孤单,这是继迁所窥伺而一定到的地方。以事势而论,讨伐则力不足,防御则有余。没有别的方法,蕃部大族首领向来与李继迁有矛盾,不如给他们官职,诱以货利,用恩信交结他们,并且以利害激发他们,则山西之蕃部族帐,无不倾心为朝廷出力。我所统率的十二个州、军,现有二万士兵,如果加上沿疆料柬本城等军,又得五万多人,招致蕃部,其数又超过十几万人。只要敌人出动,我方归守,敌人东备我方则击其西,使他们奔走不暇,怎能成为我方祸患呢?现在灵武军民一起不超过六七万,陷于危亡的境地,如果继迁明年春天在我方未集中兵力以前,发兵救援灵武,全部出动其军队,并力围攻,则灵州城一定难以固守。万一灵州城失陷,敌人声势会大增,即使多聚军队,广积财货,也难保必胜。我之所以请求封潘罗支为六谷王,是恐怕继迁早晚用兵断绝他卖马之路。如果朝廷使者能见到潘罗支,则泥埋等族,西南远蕃,不难招集。西南既受命,而边缘之军势大张,则鄜、延、环、庆之浅蕃,原、渭、镇戎之熟户,自然归化。然后让他们与野战部队及驻扎军队互相声援,那么李继迁听说后,必定不敢在灵州、河西驻扎军队。万山如果败退,则贺兰蕃部也慢慢叛离继迁。如果说名器不可以假人,爵赏不可以滥及,这是圣人治国的常道,不是随时事变化应变的法则。”

  张齐贤又请求调来江淮、荆湘丁壮八万加强防御,朝廷议论认为动摇民心,并且湖泊之乡的人远戍西鄙也不方便,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

  张齐贤又说:“灵州地处边隅,当城镇还完好、碛路还未阻塞时,朝廷内外已经说应当放弃,从继迁叛乱以来,危困越发厉害。南距镇戎约五百多里,东离环州仅六七天路程,如此畏途,不必攻夺,则城中之民怎么出来,城中之兵又怎么回去?想保护城中军民,按理应当接应。为今之计,如果能增加精兵,以合西边驻屯、换防的军队,接着以原、渭、镇戎的军队,率领山西熟户从东界进入,严约会师日期,两路并进,假如继迁分兵抵抗,我方则乘机而易攻。况且在路途奔波,首尾难顾,千里趋利,不失败就会被俘。我认为兵锋未交,而灵州之围自解。然后迁移灵州军民到在萧关、武延川险要地方设立的营寨居住,这样做则蕃汉人士之心有所依赖。等到叛乱平定后,仍回到旧州,然后指挥蕃汉之兵,乘机进攻,则成功不难。”朝廷不能用他的计策。不久,灵武果然失陷。

  宦海沉浮

  咸平四年(1001年)闰十二月,授任右仆射、判汾州兼经略使,不出发,改为判永兴军兼马步军部署。当时薛居正的儿子薛惟吉的妻子柴氏早年守寡,把她家的财产及书籍论告都储藏起来,打算改嫁张齐贤。薛惟吉的儿子安上为此上诉。赵桓不想理睬这件事,命司门员外郎张正伦前去讯问,柴氏的回答与安上的诉状不同。把这件事交给御史,发觉是张齐贤的儿子太子中舍张宗诲教柴氏这样说。张齐贤因此被贬为太常卿、分司西京,张宗诲贬为海州别驾。

  景德初年(1004年),重新升齐贤为兵部尚书、知青州。赵恒到澶渊,任命他兼任青、淄、潍三州安抚使。

  景德二年(1005年),改任吏部尚书。张齐贤上疏说:“我在先朝时,常忧虑灵、夏两镇会被继迁并吞,议事者认为我的忧虑太过分了,大略列举往事以明本末。当时大臣们都以为继迁只是怀恋祖辈旧地,别无他心,先帝任命他为银州廉察,以满足他的心愿。到陛下赐给他银、夏二州土地,宠任为节度,从此奸威愈滋,逆志尤凶。多次阻断灵州粮路,又侵扰边境城池,几年之间,灵州终于被他吞没。当灵池、清远军即将陷没时,我正接受经略的使命。我认为对付继迁需要一两处强大蕃族与之为敌,这乃是用蛮夷对付蛮夷,古今之上策。于是请求朝廷以六谷王名目封潘罗支,使他效力。当时朝廷亲信大臣意见,全然与我的计谋不同,从中阻挠。到继迁被潘罗支射杀后,边患才算稍稍平息。现在继迁的儿子德明像以往那样攻劫城池,析靅游龙钵等人又都在他的军中,他们志向也似乎不小。我忧虑的是德明乘皇上到东方之际,去进攻六谷,则瓜、沙、甘、肃、于阗几处渐渐被他控制。如果潘罗支还在,则德明不足为虑;现在潘罗支已死,厮铎督恐怕不是他的对手。希望委任大臣经制其事。”

  无疾而终

  张齐贤跟从赵恒到东边封禅回朝后,被授任为右仆射。当时建筑玉清昭应宫,张齐贤说画瑞符,有损自谦之理,又违背奉天之意,多次请求停止此项工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出京判河阳军,跟从赵恒祭祀汾阴回朝,升为左仆射。

  大中祥符五年(1011年),换任回朝,请求归家养老,以司空衔退休。入宫辞别时便坐,刚拜见就仆倒地上,真宗急忙阻止他,允许他的两个儿子扶持着上殿,命令给他加上三个坐垫。回到洛阳,购置裴度的午桥庄,庄中有很多池榭松竹,张齐贤每天与亲朋旧友喝酒吟诗,心情很旷达闲适。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六月,张齐贤无疾而终,终年七十二岁。真宗闻讯后颇为悲伤,派入内殿头邵文雅致祭,并馈赠财物及布帛、粟、麦等。追赠司徒,为他废朝二日。

  皇祐四年(1052年),追谥“文定”。

轶事典故

  不忘旧恩

  张齐贤年轻时,家中贫困,父亲去世无法埋葬,河南县吏替他办丧事,齐贤非常感激他,以兄礼奉事他,即使显贵也不变。仲兄张昭度曾经教他经书,张昭度去世后,张齐贤上表请求追赠他光禄寺丞。他又曾经投靠太子少师李肃家,李肃死后,替他办理丧事,逢年过节祭祀他。赵普因而向赵光义推荐齐贤,未被重用,赵普就在皇上面前述说上述事实,说:“陛下如果进用齐贤,那么齐贤今后感恩,更会有过于此。”赵光义非常高兴,于是重用他。

  求—醉饱

  张齐贤还是布衣平民时,自己一个人没钱了,都没钱住旅店。有一次,有一伙强盗,有十多人,在旅店里面吃吃喝喝,住店的人吓得连跑带躲。张齐贤直接走过去做了个揖,说:“我穷人一个,想和各位一起吃个酒足饭饱,可以么?”强盗们很高兴地说:“秀才你肯委屈自己,有什么不可以?看看我们都是粗人,还怕你笑话呢。”就给他让座。张齐贤说:“做强盗的,不是卑鄙的人,都是世上的英雄。我也是一个豪爽的人,各位又何必参与呢?”就拿了个大碗倒酒喝,一饮而尽,这样连喝三碗。又拿了个猪肘子,用手指分成几段嚼着吃,吃得像虎狼一样。这群盗贼看傻了,都嘀咕:“真是个宰相的料子。要不然,怎么能这样不拘小节呢!改天管理天下,要记得我们都是不得已当了强盗啊,但愿能早点交这样的朋友。”都送上值钱的东西。张齐贤都收下了,满载而归。

  激浊扬清

  张齐贤家举行宴会,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张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张齐贤晚年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升迁了,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职俸禄。于是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跪在张齐贤面前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比我后来的人都已经封官,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张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员,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因为我既然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于我而无法再留下。“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

猜你喜欢

  • 干文传

    (1276—1353)元平江人,字寿道,号仁里,又号止斋。十岁能属文。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同知昌国州事。累升婺源知州,改知吴江州,所至皆有善政。顺帝时预修《宋史》,书成,擢集院待制,以礼部尚书致仕。识度凝远,喜接引后进,所取士后多知名。为文务雅正,尤长政事。有《仁里漫稿》。

  • 邹云城

    邹云城(1700-1771),字拥书,号亦楼,,晚更号柰山。清无锡人。显吉孙。乾隆三年(1738)举人。知元城知县,修筑堤堰,城免水患。擢深州知州,革陋规,民大服。升河间知府,乞老归田,续碧山吟社十老之一。

  • 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汉族,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嘉靖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他为人非常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史书评价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 张衮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后梁开平初,仕梁为中书舍人。三年(909),奉敕与太常卿李燕、御史司宪萧顷等人共删定律令格式。末帝贞明时,历御史司宪,奉诏与李琪、郤殷象、冯锡嘉等人修撰《太祖实录》30卷,今不传。事迹散见于《旧五代史》卷三、卷九,《资治通鉴》卷二六二,《五代会要》卷九。《全唐诗》存诗6首。

  • 朱葵

    信州路上饶人。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任太平路学教授,成宗大德四年迁婺州路。

  • 阮瑀

    (约165—212)东汉末陈留尉氏人,字元瑜。少师从蔡邕。汉献帝建安中,曹操以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好文学,尤善章表书记,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仓曹掾属。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 宗圣垣

    浙江会稽人,字芥帆。乾隆三十九年举人,历官雷州知府。工诗,与袁枚、蒋士铨深相契合。有《九曲山房诗文集》。

  • 苏晋

    苏晋(676—734),数岁能属文,作《八卦论》。吏部侍郎房颖叔、秘书少监王绍,见而叹曰:“后来之王粲也。”应进士,又举大礼科,皆上第。先天中,累迁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明皇监国,每有制命,皆晋及贾曾稿定。数进谠言,以父珦年老,乞解职归侍。开元十四年,为吏部侍郎。知选事,多赏拔。终太子左庶子。诗二首。李适之与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共尊为“饮中八仙”。

  • 朱栴

    朱栴一般指朱木旃。朱栴(zhān音毡)(1378.2.6.—1438.8.23.),汉族。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皇子,号凝真、凝真子。明洪武戊午即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出生于明朝最初的都城应天府(即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正统三年八月乙卯初三日(1438年.8月23日)病逝,享年61岁。逝世后,埋葬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明王陵。朱栴死后,被明英宗谥曰“靖”,史称“庆靖王”、“大明庆靖王朱栴”。朱栴是庆王府第一代庆王,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宁夏生活45个春秋。

  • 庄元戌

    庄元戌,晋江(今福建泉州)人。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