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诗词古文>中吕·上小楼·隐居原文和赏析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芦,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jīng)(jí)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芦,陶令松菊,张翰(hàn)(chún)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xù)
仕途艰险,我找到个蓬莱般的地方悠闲安住。像诸葛亮一般,筑起个茅庐;也像陶渊明一般,栽种些松菊;我也像西晋张翰一般,喜食莼菜和鲈鱼。不顺应流俗,也不妄想其他,始终保持着清雅高洁的风度。任由它一年年地飘落红花,飞起柳絮。
中吕: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上小楼:曲牌名。属北曲中吕宫,亦入正宫。荆棘满途:喻仕途艰险。蓬莱: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比喻自己隐居的地方。诸葛茅庐:三国时期诸葛亮年轻时隐居南阳,住茅屋,亲自耕种。陶令松菊:晋代陶潜,不满官场谄媚,辞去县令,隐居山林,与松菊为伍。张翰莼鲈:西晋张翰,因秋风起,遂思家乡莼菜、鲈鱼,辞官归乡。妄图:妄想。清高风度:清雅高洁的风度。

作者介绍

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代人,少时好狎游,一生不仕。所作散曲小令在歌妓中传唱广泛。其作品《闲居》有“结庐移石动云根,不受红尘”、《隐居》有“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等句,知其为足迹往来于苏、杭的一位“布衣”。

原文赏析

这首小令赞颂了隐居生活的安逸恬适。起首两句即道明因现实社会中布满险恶,遂隐居山林过着闲适若仙的生活;紧接着以“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三句鼎足对,具体显示隐居的优越性;在列举事实之后,作者更概括诸葛亮、陶渊明、张翰受人尊敬的原因在于“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这正是隐者的精神风貌;结句“任年年落花飞絮”与首句“荆棘满途”相对比,突出了隐居是明智的选择。全曲语言流畅自然,用典朴直。

曲子开篇,作者便直接抒发归隐的缘由,及对隐逸生活的神往。“荆棘满途”,道破了作者对仕路风波之险恶、人事繁复之多艰的无限感慨,人生旅途,苦恼已多,回首时路,荆棘密布,举步维艰,时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三首》)的痛苦与无奈。现实生活已然险恶,如履薄冰,还是回归田园山林,去到“蓬莱闲住”,寻求隐居生活的无限安静与祥和,乐得逍遥。于此,作者对比了现实与隐居生活的两种境界,既突出了现实生活的世逼事危,又彰显了园田林下生活的安闲自得,作者的生活选择已然不言自明。

由“蓬莱”一词过渡而来,作者很自然地引出“诸葛茅庐,隐令松菊,张翰莼鲈”三句。诸葛亮、陶渊明、张翰这三位历史人物的隐居事迹是享誉士林的。作者借三位隐逸名士作比,紧扣这三位历史人物的隐居生活状况,具体描述了他们的品貌风格:诸葛所居草庐,陶潜之松菊做伴,张翰家乡的土产莼羹鲈鱼。此处描写亦虚亦实,既可视为虚写前贤往事,亦可看做作者本人安贫乐道生活情趣的实叙。且为了这份久违的自在逍遥,心灵放逐,作者又直抒胸臆:“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表明心迹决不随波逐流,追名逐利,永葆高洁清雅之隐逸风度。一任其花谢花飞,春来春去,作者誓将那份淡薄与闲适的隐逸生活进行到底。此处曲已尽,情未了。作者因现实之无情与冷漠,回归隐逸,自适安然,看似平淡,亦满含无奈与辛酸。

整首小令格调从容自然,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归隐情怀相得益彰。尤其在使事用典上,妥帖自然,作者以淡雅的草堂庐舍,味美的莼菜鲈鱼,傲岸的青松,迎霜吐艳的黄菊,描述了隐士身之所居、口之所食、目之所及的生活画面。同时,小令中用典,既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深情委婉的抒情方式,于此可谓将用典发挥到了极致。

(元)关汉卿等著;方青羽编著.元曲三百首彩图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3:270

李安纲主编 张志江 江健 张强编著.万家散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0:167

徐海荣主编.中国社会生活文库 中国娱乐大典:华夏出版社,2000.09:785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705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仕途艰险,我找到个蓬莱般的地方悠闲安住。像诸葛亮一般,筑起个茅庐;也像陶渊明一般,栽种些松菊;我也像西晋张翰一般,喜食莼菜和鲈鱼。不顺应流俗,也不妄想其他,始终保持着清雅高洁的风度。任由它一年年地飘落红花,飞起柳絮。

注释
中吕: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上小楼:曲牌名。属北曲中吕宫,亦入正宫。
荆棘满途:喻仕途艰险。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比喻自己隐居的地方。
诸葛茅庐:三国时期诸葛亮年轻时隐居南阳,住茅屋,亲自耕种。
陶令松菊:晋代陶潜,不满官场谄媚,辞去县令,隐居山林,与松菊为伍。
张翰莼鲈:西晋张翰,因秋风起,遂思家乡莼菜、鲈鱼,辞官归乡。
妄图:妄想。
清高风度:清雅高洁的风度。

(元)关汉卿等著;方青羽编著.元曲三百首彩图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3:270

李安纲主编 张志江 江健 张强编著.万家散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0:167

徐海荣主编.中国社会生活文库 中国娱乐大典:华夏出版社,2000.09:785

创作背景

归隐,是古代社会的一个普遍话题,更是金元时代流布于士子文人间的时代诉求。元代的隐逸,除结缘于仕宦追求外,隐逸更是文人笔下理想化的生活符号,并非一定真正归隐山林。其间或寄托着不与元蒙统治者同流,或蕴含着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追怀,或为士子文人张扬个性,抒发独立人格精神之“隐居乐道”。梳理作者任昱的一生,于科场仕宦似不尽如人意,仕路风波之多艰,催发出作者向往隐逸之心情。因此,作者创作了此曲。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705

赏析

这首小令赞颂了隐居生活的安逸恬适。起首两句即道明因现实社会中布满险恶,遂隐居山林过着闲适若仙的生活;紧接着以“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三句鼎足对,具体显示隐居的优越性;在列举事实之后,作者更概括诸葛亮、陶渊明、张翰受人尊敬的原因在于“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这正是隐者的精神风貌;结句“任年年落花飞絮”与首句“荆棘满途”相对比,突出了隐居是明智的选择。全曲语言流畅自然,用典朴直。

曲子开篇,作者便直接抒发归隐的缘由,及对隐逸生活的神往。“荆棘满途”,道破了作者对仕路风波之险恶、人事繁复之多艰的无限感慨,人生旅途,苦恼已多,回首时路,荆棘密布,举步维艰,时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三首》)的痛苦与无奈。现实生活已然险恶,如履薄冰,还是回归田园山林,去到“蓬莱闲住”,寻求隐居生活的无限安静与祥和,乐得逍遥。于此,作者对比了现实与隐居生活的两种境界,既突出了现实生活的世逼事危,又彰显了园田林下生活的安闲自得,作者的生活选择已然不言自明。

由“蓬莱”一词过渡而来,作者很自然地引出“诸葛茅庐,隐令松菊,张翰莼鲈”三句。诸葛亮、陶渊明、张翰这三位历史人物的隐居事迹是享誉士林的。作者借三位隐逸名士作比,紧扣这三位历史人物的隐居生活状况,具体描述了他们的品貌风格:诸葛所居草庐,陶潜之松菊做伴,张翰家乡的土产莼羹鲈鱼。此处描写亦虚亦实,既可视为虚写前贤往事,亦可看做作者本人安贫乐道生活情趣的实叙。且为了这份久违的自在逍遥,心灵放逐,作者又直抒胸臆:“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表明心迹决不随波逐流,追名逐利,永葆高洁清雅之隐逸风度。一任其花谢花飞,春来春去,作者誓将那份淡薄与闲适的隐逸生活进行到底。此处曲已尽,情未了。作者因现实之无情与冷漠,回归隐逸,自适安然,看似平淡,亦满含无奈与辛酸。

整首小令格调从容自然,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归隐情怀相得益彰。尤其在使事用典上,妥帖自然,作者以淡雅的草堂庐舍,味美的莼菜鲈鱼,傲岸的青松,迎霜吐艳的黄菊,描述了隐士身之所居、口之所食、目之所及的生活画面。同时,小令中用典,既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深情委婉的抒情方式,于此可谓将用典发挥到了极致。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7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