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上的今天>张学良逝世

张学良逝世

在24年前的今天,2001年10月14日(农历2001年8月28日),张学良逝世。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先生因病抢救无效于10月14日晚间8时50分(北京时间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葬礼于10月23日上午在檀香山的博思威克殡仪馆举行。按生前遗愿,在檀香山神殿之谷纪念陵园,他与去年过世的夫人赵一荻同处安葬。张学良终于又可以与曾陪伴他七十二年的爱人赵一荻“重聚”了。

张学良的生平:奉系大军阀张作霖的长子,十六岁结婚,十七岁生子,二十岁晋升东北军陆军少将,二十八岁成为“面积相当于整个西欧的满洲的统帅”。一九三六年,“少帅”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这使他“成为中国的英雄,并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但他得到的回报是成为历史上服刑时间最长的政治犯,先后在大陆和台湾被软禁五十三年。”

张学良的一生与一位伟大的女性息息相关,这位女性就是与他相濡以沫60多年的知音与伴侣赵四小姐————赵一荻女士。他们的爱情生活经过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真可谓千古绝唱。她不仅在叱咤风云的岁月里与张学良相知相爱,而且在他长期“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的居山岁月里,在“烽火余生后,唯一愿读书”的幽闭日子里,给他以温暖,给他以信心,谱写出了本世纪最壮丽、最动人的爱情颂歌。难怪张学良常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指着赵四小姐对人说:“这是我的姑娘!”

评论:少帅走好。

延伸阅读:蒋介石评价张学良的一生:殊可悲也

延伸阅读:蒋介石评价张学良的一生:殊可悲也

张学良,张作霖长子,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发动的西安事变,改变了历史进程。

整顿奉军接管父业

张作霖带兵保留了土匪习气。1921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使张作霖意识到奉军的落伍,下决心整顿。历史学家甚至说,经过多次整顿的东北军,是当时中国最具有职业军人素养的一支部队。这当然跟年轻的张学良有关系。他看到了现代国家军队的样子,有机会效仿,在父亲的支持和郭松龄(东北军整军运动负责人)实施下,一举成功。东北军对张学良充满了敬畏之情,甚至把他“当成神一样”。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7月,年仅27岁的张学良顺利就任东三省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兼保安总司令。紧接着,张学良于1928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1929年1月,张学良诛杀杨宇霆、常荫槐,如少年康熙诛杀大臣,从此完全接管了父亲的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他不仅管辖着东北,还拥有庞大的现代职业军队。而他虽然归顺国民政府,其实仍与独立时期一样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但是,张学良指挥一支庞大的军队,却不能使它的能量得到正当释放。

1930年,当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打得难分难解时,张学良先是观望,最终选择了蒋介石。他冒出来宣布调停,实际上是从背后插了冯阎一刀,导致后者一败涂地。这年10月,张学良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误判“九一八”拱手让出东北

张学良给了东北军职业化,却没有给这支庞大军队明确的为国为民的目标。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人们以为张学良集家丑国难于一身,理当抵抗;他却一枪不发,拱手让出了东北。几十年之后,获得自由的张学良坦承当初“不抵抗”并非接到了蒋介石的严令,而是他自己的判断错误所致,他以为日军只不过借故生事,并没有想到关东军敢于发动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解释仍只是敷衍历史。因为当时日军在东北的野心路人皆知,日军异动的各种情报早就送达中国军事当局,但张学良完全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准备。有材料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家产损失金条8万余,超过了当时东三省官方银行的全部损失。这种搜刮之烈并没有带来强烈的保护意志,大概仍是“子卖爷田不心疼”的少爷脾气。

“不抵抗命令”是何人所下,当事人曾三缄其口。即使是蒋介石让他不抵抗,以当时张的独立军阀身份以及对东北军的绝对控制,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发动事变的关东军,事先并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1万多兵力进攻东北军。事后统计,东北军一共损失飞机300余架,战车26辆,各种火炮300多门,轻重机枪5864架,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这样强大的武力,无论如何,都堪一战。

西安事变“先捉了再说”

蒋介石评价张学良的一生:殊可悲也

张学良虽然主导了整军经武,却对中国社会、现代政治、公众舆论没有任何感觉,他只是一个大军阀的儿子而已。张学良的孩子心性和头脑在小事上精明,在大事上则完全让人匪夷所思。胡适说得好:“张学良的体力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

1932年3月热河一战,日军仅用128名先头骑兵,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热河省会承德。这就是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影响所至,他的部下也多无所作为。东北丢失以后,1932年东北军悍将何柱国奉命守山海关一线,在与日军的反复摩擦中,就以“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令人大开眼界。东北军的战略物资丰富,他们还有当时中国乃至东亚都罕有的一支空军部队,却没有开枪即灭亡。背井离乡的东北军开始走向没落,再也没有机会洗刷他们的耻辱。

1936年,在蒋介石对这个义弟十分信任的情况下,他却出人意料地发动兵谏,扣押了来到西北“剿共”前线督战的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实上,他并没有深谋远虑。事变前,他召集东北军和西北军高级将领开会,宣布他要“扣蒋”。于学忠问道:“捉住了以后怎么办?”张学良回答:“先捉了再说。”

蒋介石说他“殊可悲”

张学良没读过多少书,不满20岁时就当上了少将旅长,26岁时已是东北军的上将司令。这个年青人要风得风,好球,好剑,好驾驶飞机冒险,尤好美女。晚年曾对人炫耀,他平生无憾事,唯一好女人。事实上,他年轻时的生活称得上糜烂腐朽,凡他看上的女人,都逃不过他的劫掠。他自称风流,实则是欲望的泛滥、孩子气任性或青春的身体无边界寻找刺激。为此,他嗜赌成性,形容枯槁。1933年2月17日,他陪宋子文去承德视察时,每行30多里就得停车注射一次毒品。

这个民国所谓的四大公子之一,放浪形骸,不拘礼法。尤其是西安事变后他的人生被定格,直到晚年,直到临终前的反思,仍未能突破一个孩子的认知。蒋介石在日记中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把握不坚,心志不定,殊可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