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上的今天>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因被打成“右派”而自尽

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因被打成“右派”而自尽

在67年前的今天,1958年9月30日(农历1958年8月18日),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因被打成“右派”而自尽。

1958年9月30日,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因被打成“右派”而自尽。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生于湖南醴陵县。1914年考入湘雅医学院,1921年毕业并获得美国康涅狄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系进修和工作。192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1929年回国,先后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1935年到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受命到昆明重建中央防疫处并被任命为处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继续在北平任中央防疫实验处处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主持组建了我国最早的生物制品质量管理机构——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1951年任中国菌种保藏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和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委员。1947年,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上,被选为国际微生物学会常任理事。他在“拔(资产阶级)白旗运动”中受到不应有的批判,于1958年9月30日清晨自杀。

汤飞凡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已开始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病毒性状,用离心和过滤的方法研究疱疹、牛痘等病毒,给当时病毒是否为生物的观点的争论以肯定支持。他是最早研究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支原体的微生物学家之一。1925年他在研究疱疹病毒的嗜神经性和疱疹脑炎和免疫反应的关系时最早观察到单纯疱疹的潜伏感染。曾研制出一系列孔径大小不同的醋酸火棉胶滤膜,用来测定葡萄球菌噬菌体和多种病毒的大小。40年代在国内首次报道了鼠疫斑疹伤寒的地方流行,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和伊氏锥虫。1954年重新开始搁置了30年的沙眼病原研究。1955年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无可争辩地结束了半个多世纪关于沙眼病原的争论。他所创建的方法被广泛采用,后来许多类似的病原被分离出来,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特殊微生物——衣原体陆续被发现,他是迄今为止发现重要病原体, 并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唯一的中国微生物学家。由于沙眼病原的确认,使沙眼病在全世界大为减少。1982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眼科学大会上,国际沙眼防治组织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追授给他金质沙眼奖章,随后,他和他的共同工作者因成功地分离了沙眼衣原体而获得我国科学发明奖。

汤飞凡对我国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和胜利后两次重建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生物饲养场。

汤飞凡是一位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热爱祖国和人民,毕生献身科学事业的正直的科学家。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科学的预见力,因此他能大胆怀疑前人的结论,并用自己的实验否定前人的错误学说。在沙眼衣原体研究中,他为了证实病原,竟两次用自己的眼睛做实验,最具体的表现了为人类健康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称汤飞凡是“他的国家的科学公仆”,是“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一名顽强的斗士”并断言:“在中国,他将永远不会被忘记。”为纪念他的卓越贡献,邮电部于1992年11月22日发行了汤飞凡纪念邮票。

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微生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