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符大全

柏格理苗文字符 Miao

U+16F00 - U+16F9F
𖼀U+16F00
𖼁U+16F01
𖼂U+16F02
𖼃U+16F03
𖼄U+16F04
𖼅U+16F05
𖼆U+16F06
𖼇U+16F07
𖼈U+16F08
𖼉U+16F09
𖼊U+16F0A
𖼋U+16F0B
𖼌U+16F0C
𖼍U+16F0D
𖼎U+16F0E
𖼏U+16F0F
𖼐U+16F10
𖼑U+16F11
𖼒U+16F12
𖼓U+16F13
𖼔U+16F14
𖼕U+16F15
𖼖U+16F16
𖼗U+16F17
𖼘U+16F18
𖼙U+16F19
𖼚U+16F1A
𖼛U+16F1B
𖼜U+16F1C
𖼝U+16F1D
𖼞U+16F1E
𖼟U+16F1F
𖼠U+16F20
𖼡U+16F21
𖼢U+16F22
𖼣U+16F23
𖼤U+16F24
𖼥U+16F25
𖼦U+16F26
𖼧U+16F27
𖼨U+16F28
𖼩U+16F29
𖼪U+16F2A
𖼫U+16F2B
𖼬U+16F2C
𖼭U+16F2D
𖼮U+16F2E
𖼯U+16F2F
𖼰U+16F30
𖼱U+16F31
𖼲U+16F32
𖼳U+16F33
𖼴U+16F34
𖼵U+16F35
𖼶U+16F36
𖼷U+16F37
𖼸U+16F38
𖼹U+16F39
𖼺U+16F3A
𖼻U+16F3B
𖼼U+16F3C
𖼽U+16F3D
𖼾U+16F3E
𖼿U+16F3F
𖽀U+16F40
𖽁U+16F41
𖽂U+16F42
𖽃U+16F43
𖽄U+16F44
𖽅U+16F45
𖽆U+16F46
𖽇U+16F47
𖽈U+16F48
𖽉U+16F49
𖽊U+16F4A
𖽏U+16F4F
𖽐U+16F50
𖽑U+16F51
𖽒U+16F52
𖽓U+16F53
𖽔U+16F54
𖽕U+16F55
𖽖U+16F56
𖽗U+16F57
𖽘U+16F58
𖽙U+16F59
𖽚U+16F5A
𖽛U+16F5B
𖽜U+16F5C
𖽝U+16F5D
𖽞U+16F5E
𖽟U+16F5F
𖽠U+16F60
𖽡U+16F61
𖽢U+16F62
𖽣U+16F63
𖽤U+16F64
𖽥U+16F65
𖽦U+16F66
𖽧U+16F67
𖽨U+16F68
𖽩U+16F69
𖽪U+16F6A
𖽫U+16F6B
𖽬U+16F6C
𖽭U+16F6D
𖽮U+16F6E
𖽯U+16F6F
𖽰U+16F70
𖽱U+16F71
𖽲U+16F72
𖽳U+16F73
𖽴U+16F74
𖽵U+16F75
𖽶U+16F76
𖽷U+16F77
𖽸U+16F78
𖽹U+16F79
𖽺U+16F7A
𖽻U+16F7B
𖽼U+16F7C
𖽽U+16F7D
𖽾U+16F7E
𖽿U+16F7F
𖾀U+16F80
𖾁U+16F81
𖾂U+16F82
𖾃U+16F83
𖾄U+16F84
𖾅U+16F85
𖾆U+16F86
𖾇U+16F87
𖾏U+16F8F
𖾐U+16F90
𖾑U+16F91
𖾒U+16F92
𖾓U+16F93
𖾔U+16F94
𖾕U+16F95
𖾖U+16F96
𖾗U+16F97
𖾘U+16F98
𖾙U+16F99
𖾚U+16F9A
𖾛U+16F9B
𖾜U+16F9C
𖾝U+16F9D
𖾞U+16F9E
𖾟U+16F9F

柏格理苗文,又称为滇东北老苗文、石门坎苗文、框式苗文,是由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发明的拼音文字,以记录苗语滇东北次方言和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1905年,英国卫理公会传教士柏格理在苗族教徒杨雅各、汉族教徒李司提反等协助下,在贵州威宁的石门坎地区创制了柏格理苗文。这套文字创制以后主要用于苗族基督教活动,曾出版过根据这一文字翻译的圣经、赞美诗等。使用地主要包括贵州的威宁、赫章、水城、紫云,云南的彝良、大关、永善、寻甸、楚雄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对滇东北老苗文进行拉丁化改革,称为滇东北苗文(新苗文)。1982年,云南省还曾在柏格理苗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与规范,在楚雄、昆明、玉溪、曲靖等地方推广。据1980年代的估计,在使用苗语滇东北次方言的约25万苗人中约有5万人能够熟悉掌握这套文字。2010年成立了石门坎苗文教育普及促进会。
此外,传教士张尔昌(Gladstone Porteous)创制的柏格理彝文(黑彝文)、传教士王怀仁(George E. Metcalf)创制的格柏理傈僳文(框格式傈僳文)也都是参考了柏格理苗文制定的。
柏格理苗文由表示声母的大字母与表示韵母的小字母组成,字母原型取自于克里字母(Cree)、拉丁字母及英语速写符号等。这种文字属于元音附标文字,通过小字母在大字母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声调与清浊。
苗语川黔滇次方言是苗语川黔滇方言最重要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等国。说这种次方言的人口有200多万,其中中国国内有150万。在中国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大南山苗话为标准音,于1950年代创制了拉丁字母苗文,1980年后又略加修改。美国通行另一套拉丁字母苗文(RPA苗文)。本文主要介绍大南山苗话和国内川黔滇次方言区通行的苗文。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是王辅世、毛宗武(1995)把川黔滇次方言分为三个土语中的第一个。
苗语滇东北次方言是苗语川黔滇方言的一支,分布在云南省东北的昭通市、昆明市、曲靖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省西部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织金县、赫章县、六盘水市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说这种次方言的人口有30万。以贵州毕节市威宁县石门乡的石门坎苗话为标准音。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伯格理为滇东北苗语创制了一套文字,即老苗文。1950年代制定了《滇东北苗文改革方案(草案)》。这套新的苗文方案,虽然名义上是改革方案,实际上完全使用拉丁字母,和老苗文没有明显的关系。1980年代,在老苗文的基础上又改造出一种“规范苗文”,在云南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曲靖市等地推行。目前三种苗文都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