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正宗》。系脾经蕴热所致。症见睑缘生出小泡,渐长如菌状,头大蒂小,不痛不痒,甚者眼翻流泪,视物受障,经久不愈。治宜清脾泻热为主。用清凉圆煎水外洗,内服凉膈清脾饮加减。尚可酌情手术治疗。
病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颊疡。见该条。
①经外奇穴名。出《医学纲目》。亦称气冲。位于脐下1.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1.5寸处。主治妇人血弱气喘,腹痛肠鸣。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②类中风证之一种。又名中气。多由七情气
指孔道。《灵枢·刺节真邪》:“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
《证治汇补》卷八方。苍术、白术、半夏、茯苓、陈皮各八分,甘草四分(一方加升麻、柴胡各三分)。水煎服。治湿痰下注便浊。
【介绍】:见张三锡条。
出《滇南本草》。为文鸟科动物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ger的肉。分布几遍全国。甘,温。入肾、膀胱经。壮阳益精,暖腰膝,缩小便。治老人阳衰,虚损羸瘦,阳痿,疝
即白散,见该条。
病证各。即手指挛缩不展。《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九卷:“夫小儿手拳者,由在胎之时,其母脏腑气虚,为风冷所乘,儿生之后,肝气不足,致筋脉挛缩,不能伸展,故令手拳不展。”治宜养肝柔筋,和血祛风之剂。
儿科著作。5卷。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主要介绍治疗儿科病的临床经验。卷1~3总论儿科病证的诊断、治法,并附歌赋和望诊图;卷4~5记述胎毒、变蒸、惊风等32类疾病的证治。现有《万密斋医书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