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
①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②指第三伏,即末伏。
①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②指第三伏,即末伏。
综合性医书。6卷。清·蒋示吉撰于1663年。全书摘录《内经》及多家医书,分科整理而成。卷首证治总论,记述四诊、脉法、药性、治则;卷1~2内科杂症;卷3伤寒;卷4小儿科、妇科;卷五疡科。全书将各科疾病分
即鼻柱。详该条。
即普济消毒饮子,详该条。
证名。指热汗。《景岳全书·杂证谟》:“阳汗者,热汗也。……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保阴煎亦妙。其或阴分虽有微火而不甚者,宜一阴煎
证名。出《素问·刺热论》。多见于少阳病及肝胆疾患。·《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此三经三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
伤寒病分类方法之一。伤寒病邪在某经的证候,如:太阳病的恶寒、头痛、发热;阳明病的身壮热、烦渴、自汗;少阳病的寒热往来、心胸烦闷,均属经证。
病名。指痢疾之因感受湿邪所致者。有寒湿痢与湿热痢之别。《时病论》卷三:“湿痢,有寒热之分焉。”亦指痢疾危证。《医学入门》卷四:“湿痢,腹胀,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混浊,危症也。”治疗可选用当归和血散、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八瘕者,皆胞胎生产,月经往来,血脉精气不调之所生也。”即黄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详各条。
精属阴,故称。①泛指阴液。《素问·六微旨大论》:“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参阴液条。②指生殖之精。
见《岭南草药志》。为蒟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