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下竟下

猜你喜欢

  • 中脘疽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又名胃疽。指生于脐上四寸中脘穴之腹皮痈。证治见腹皮痈条。

  • 手阳明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脉从腕上3寸的偏历穴处分出,走入手太阴肺经;它的支络,从偏历向上

  • 痱疮

    病名。指汗泄不畅所致的一种皮肤病。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八。又名疿汗疹、疿疮、痱子,由于暑湿蕴蒸,汗泄不畅所致。多见于炎夏,以小儿肥胖人易患。好发于头面、颈项、腹、背、肩、股等处。皮肤汗孔处发生密集

  •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古代用以记时记月,参十二时条。运气学说以十二支分主风、热(暑)、湿、火、燥、寒六气。

  • 孙真人海上方

    见海上方条。

  • 天癸

    ①指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所必需的物质。它来源于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

  • 中指

    即手第三指。《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

  • 骨蒸夜热不孕

    病证名。出《傅青主女科》。不孕症型之一。病因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热伏冲任胞宫而致不能摄精受孕,伴有骨蒸夜热盗汗,颧红唇赤,腰痰腿软等症。治宜滋补肾阴,清其骨热。方用拯阴理痨汤(人参、五味子、麦冬、当归

  • 睑生粟

    病证名。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脾肺受邪,……邪气相搏,肝经虚弱,风盛,即发于两睑之间,状如粟米之形。”即粟疮。详该条。

  • 追虚逐实

    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指用灸法治阴虚内热证的错误方法,导致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后世引作批评医者滥用补泻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