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广西志》。为蘘荷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因瘀血所致的发热。《伤寒全生集·辨内伤瘀血症发热状类伤寒》:“凡跌扑损伤,或被人踢打,或物相撞,或致挫闪,一时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一般寒热交作,其
出《小儿药证直诀》。手足三阳经脉,都会于头,如禀赋不足,阳虚不固,其汗上至头,下至项大出不止,为亡阳的征候。治宜回阳敛汗,用大剂固真汤、参附汤、芪附汤及回阳救急汤之类。
综合性医书。明·李梴编撰。刊于1575年。本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参考诸家学说分类编纂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外感病、内伤病、内科杂病、妇人病、小儿
古代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工十全七。”意思是说,中工在治疗疾病上要有70%的治愈率。《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阳交,见该条。
病证名。即产儿额先露。清·周纪常《女科辑要》:“名仰顶生者,谓额角已露,顶却向后。”
见黄氏医书八种条。
宋代医生的一种职称。太医局的学生,开始称为太医局九科医生,南宋时改为此名,至隆兴时(1163年)废。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为窦道生于肾俞穴部位者。相当腰椎结核于肾俞穴部出现的寒性脓疡破溃的病症。内服调补气血之品,外用药线引流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