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代医家。字友夏。安徽祁门人。少时业儒,年长钻研医学,读《内经》等医书,为人医病,每有良效,撰有《扶婴录》一书,未见刊行。
眼科病证。见梁翰芬《眼科学讲义》。即色似胭脂证。详该条。
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吐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此与伤寒吐蛔,伏阴在内者不同。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用
指血中荣气有热而引起血肉腐坏,血气污浊不清。《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皮肤疡溃。”张志聪注:“胕,肉也。……有荣气胕热者,言有因风伤荣气,搏而为热,热出于胕肉之间……。”
反治法之一。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之法。例如病人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细、面颊浮红、烦躁、口渴不欲饮,其中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细是真寒,面颊浮红、烦躁、口渴是假热,用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加猪胆
病名。见《张氏医通·霍乱》。因感受暑热所致。症见身热烦渴,气粗喘闷,上吐下泻,神情躁扰等;甚则昏闷,抽掣,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如热极似阴之候
①见《浙江民间草药》。为九头狮子草之别名。②见《广西中药志》。为白花蛇舌草之简称。③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瓶尔小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用主治不同的药物组合而成的方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外有表寒,内见阳虚之证,用麻黄解表发汗,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温通表里,以兼收疗效。
指肝受邪热所致的病症。《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经穴名。出《医学入门》。即筋缩。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