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中脾积。食硬物或冷物伤脾而成的积滞。症见面黄,或带虚浮,脐上微痛,肚皮热,饮食减少,脐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头微热。治宜消积健脾。先用取癖丸,后用匀气散、醒脾散调理。
指肩前部肌肉、筋脉疼痛。多因邪袭手阳明经脉或肺气郁阻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肩前属大肠经,故肩前痛为大肠经病,盖肩端两骨及前臑,皆大肠脉所贯。风热乘肺,肺气郁甚,肺先病,当泻风通
书名。2卷(即《景岳全书》卷50~51)。明·张介宾撰。作者曾选辑古代医方,撰成《古方八阵》。但觉临床取用“犹有未尽”,故又以己意化裁制定新方185首,仍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书中首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三。①系指痈生于口内上腭处。因其悬于上腭,故又名悬痈、上腭部喉痈。多由少阴、三焦积热而成。症见口中上腭肿起,状若紫葡萄悬于上腭;或寒热大作,舌不能伸缩,口不能开阖,鼻中时出红涕,
指六腑。《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五脏积热,面赤,言语带邪,昏沉错乱,目中黄色,此是酒黄。灸后心、百会、下廉三处百壮。若惙气上喘,脉如屋漏,此候不治,如只大便下血,宜服泽泻汤方。”参见黄疸有关
【介绍】:清眼科医家。四川万县人。因目病弃儒习医,攻读《审视瑶函》与《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等。认为目疾莫不由脏腑而达诸外,可由四诊而明其证因,由此遵方修合、加减用药,既疗内病,变愈目疾。撰《
记年单位。《素问·天元纪大论》:“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以一年有二十四节气算,故一纪相当于三十年。
北齐医官职称。属尚药局,设4名,协助掌管尚药局事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半夏三钱,黄芩、天门冬、麦门冬各二钱,五味子、杏仁各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五片。水煎服。治因伤于暑热而致的热嗽,症见口燥,声嘶,烦热引饮,或吐涎沫,甚至咯血,脉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