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乌痧

乌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乌痧,满身胀痛,面目黧黑。身有黑斑,毒在脏腑气滞血凝,以致疼痛难忍。”宜阿魏丸等方。《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乌痧》:“此症有二,俱系预先感冒风邪,未经发泄,又因受寒而发者,先发寒战,牙齿眼白俱发青黑色,周身四肢俱胀痛入腹者,延过周时不治则死。有因受热而发者,先身热如火,牙齿眼白皆黑,若周身四肢胀痛入腹中者,半日内不治则死。治法先以三指拍曲池穴,一路拍上至臂臑穴,拍出紫黑块,不拘多少,刺出黑血。热症用麻油四两,滑石末三钱和服,服后呕出臭水而愈;寒症用鹅毛向喉中搅呕,呕粘痰而愈。如腹仍痛,大便闭者,用小红药下之,或瓜蒂箭插入粪门,出大便而止。无论寒热症,针刺刮呕俱用,后再槟椰、藿香砂仁、粟梗、木香灯草三十寸。阴阳水煎服。”参见条。

猜你喜欢

  • 下窍

    前阴尿道口与后阴肛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阴出下窍。”

  • 灶心土

    见《本草纲目》。为伏龙肝之别名,详该条。

  • 丹毒赤遊肿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热毒之气,客于腠理,搏于血气,发于外,上赤如丹热,毒与血相搏而风气乘之,所以赤肿进走而遍体。亦称赤进丹毒,治宜清热解毒,用大连翘汤、消毒饮加减。

  • 小透骨草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透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 舌系

    指舌下静脉丛及系带。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下紫筋为舌系,下通于肾。”

  • 龙胆白薇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白薇之别名,详该条。

  • 在胸部下方,相当于横膈与骨盆之间的部分。其中脐以上部分为大腹;脐以下部分为小腹或少腹。《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 衄(nü 忸)

    病证名。出《灵枢·杂病》。指鼻出血。《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从鼻出者,谓之衄。”也有统指鼻、齿、耳、目、舌以及皮肤不因外伤的出血者。详见鼻衄、衄血等条。

  • 孟春痹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正月之时,故名之曰孟春痹也。”详足少阳经筋病条。

  • 万病回春

    综合性医书。8卷。明·龚延贤撰于1587年。卷1包括“万金一统述”以及药性歌、诸病主药、形体、脏腑、经脉等总论内容;卷2~8分述各科病证证治,末附“云林暇笔”等。作者于自序中称:“祖轩、岐,宗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