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疟发于足阳明者。《素问·刺疟篇》:“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方用大剂竹叶石膏汤等,参见三阳疟条。
兽医学著作。2卷。明·喻本元、喻本亨撰。刊于1608年。本书记述了一些牛病的名称和用药法、针灸等治疗的方法,并附有牛马图。参见元亨疗马集条。
见《普济方》。为丝瓜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小儿因寒邪干心作痛而啼。《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小儿禀受虚怯,厥气上逆,痞而不散,故发心痛而啼也。”治以散寒开窍为主。用苏合香丸。
病名。出《卫济宝书》卷上。①其症肿块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坚硬难移,状如岩石,故名。溃后血水淋漓,臭秽难闻,不易收敛,甚则危及生命。即恶性肿瘤。本病发无定处,多按生长部位或症状而命名,如乳岩(岩通癌)、
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多食膏粱厚味,积湿成热所致的三消症。热熏于肺为上消,症见烦渴引饮,用清肺饮。热积于胃为中消,症见烦热多食,食下则饥,口臭,用清胃汤加干葛。热流于下为下消,症见小便频数,如膏
【介绍】:藏族名医。约生活于五、六世纪之间。西藏人,曾为藏王的御医,是藏医学史上记录的最早的藏族医学家。
病名。出《素问·奇病论》。指过食甘肥所致,口中发甜的病证。日久遂成消渴。《圣济总录》卷四十五:“内经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而中满,则阳气盛矣,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睡莲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鸭跖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