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方。见《耳鼻咽喉科学》(武汉医学院)。雄黄、皂角、明矾、胆矾各等分。为末,枣泥为丸,每丸重0.12克,每服一丸,含化,日二次。功能化痰开窍,清热解毒,消肿祛痰。治慢性咽炎,咽部有异物感者。
见《四川中药志》。为山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见《景岳全书·小儿则》。小儿突然遭受惊吓而发生抽搐。因小儿气血未充,神气脆弱,卒遇大惊恐吓,每易损及心、胆之气,恐则气下或气乱,使气血失调而致病。症见面赤,大便青,多烦,多哭,睡卧惊惕易醒,振动不宁。
【介绍】:见王之政条。
外治法之一。即将化腐药直接用于患处,以代替刀针排脓的方法。《外科理例》卷一:“使毒外泄而不内攻,恶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疮疖脓成未破于上薄皮剥起者,当用破头代针之药安其上,以膏贴之。脓出之后,用搜脓
【介绍】:宋代眼科医生。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眼科医家朱杰的后代,祖传针拨内障术,效果很好。
养生学著作。1卷。清·汪昂撰。撰年未详。本书记述导引、气功、摄养等防病健身的方法和对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饮食起居等方面应予注意的问题。
经外奇穴名,见竹杖条。
证名。指泄泻由肺中燥火引起者。《医学传灯·泄泻》:“又有肺燥作泻者,人所不知,秋伤于燥,内热咳嗽,肺中之火无处可宣,传于大肠,故令作泻。”治宜清肺润燥,用清金润燥汤。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癎,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即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处。沿皮刺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