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医学六要》之一。明·张三锡纂。本书介绍四诊,但内容偏重于切脉。编者分析了浮、沉、迟、数等30脉的脉象、主病,对切脉部位、脏腑分部、持脉法、平脉、病脉、相类脉、危脉、妇人脉等均有简要的论析。并重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六方。黄芩、红花、茯苓、独活、葛根、半夏、羌活、陈皮、甘草、防风、白芷、柴胡、升麻、生姜。水煎服。治痰盛项痛。
以熏灸脐部治疗疾病的方法。《寿世保元》:“益府秘传太乙真人熏脐法,能补诸虚百病,益寿延年。麝香五分为末入脐内,后用药末放麝香上,将面作圈围住,上用槐皮灸一百二十壮,不时需换槐皮。龙骨、虎骨、蛇骨、丁香
【介绍】:南北朝时梁代医生。生平欠详。
婴儿出生后,左右顶骨与额骨形成的菱形骨间隙。参见囟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仙人杖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务机构名。其职责为掌管医务行政及有关医学的诉讼等问题,设提举、同提举、副提举主管该机构。除中央外,又于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等五省也都设立一司。置于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九卷。多为脾热上蒸或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运化无力所致。脾热上蒸的涎多粘稠而臭;脾胃虚寒的涎多清稀,并有纳少便溏等。前者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后者宜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加减。
病证名。吐血多因素体阳热偏盛,乳食不当,郁而化热,热乘于血,血热妄行,随气上逆而成。《幼幼集成》:“胃中积热,火逼其血而妄行,故从口吐出,宜清其胃火。”用犀角地黄汤合四生散。如突然吐血,面色苍白者,为
证名。又称欠。见《医碥·欠嚏》。详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