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系指舌吐出口外不收。《证治准绳·杂病》:“舌出不收心经热甚及伤寒热毒攻心,及伤寒后不能调摄往往有之。”参见舌纵条。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八方。铅粉少许,黄蜡、代赭石(研)各五钱,细磁末、黄柏末、麻油各一两。诸药末于铜杓内,入油、蜡同煎为膏,涂患处。治眼睑肿硬,睛珠疼痛。
【生卒】:七世纪【介绍】:隋唐间医家。洺州清漳(今河北肥乡)人。以医术著名于当时。曾作过唐代朝散大夫药藏监,撰有《经心录》10卷,行于世。为《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所引用。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薤白,详该条。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七方。赤小豆、薏苡仁、甘草各等分。水煎,食远服。治胃痈初起,中脘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无咳嗽,咯吐脓血,脉洪数者。
指人体正气的自然调节机能,不假药物而能恢复健康。临床过程中出现体温正常,气血调和,食欲增加,二便通利等,是阴阳趋向平衡的现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
病名。疟疾的一种。①指疟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劳疟候》:“凡疟积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症见寒热不止,或发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由春冬之恶风入于脉络,以致血瘀而成。证见肢体赤脉隆起,如蚯蚓状。治宜活血化瘀,疏通脉络,内服五香汤加味;外敷丹参膏。类似血栓性静脉炎。
病证名。《银海精微》:“人之两目,至日落西之时,渐渐不见,亦系内障,俗谓之鸡蒙眼也。”即雀目。详该条。
《灵枢经》篇名。本篇从日月相对转移的现象,说明阴阳盛衰消长并与手足阴阳经联系,故名。古人以天、地、日、月、阴、阳的属性,论述人体腹以上为天,属阳应日;腹以下为地,属阴应月。并把十天干分别与左右两手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