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蟛蜞菊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古今医统》。近代《中国针灸学》等名肠风。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处。主治小儿饮水不歇,黄疸,肠风下血,痔疮,腰痛,遗尿,遗精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又名蚘心痛。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方。葳蕤、茯苓、酸枣仁、石膏各一钱,人参七分。水煎热服。治病后多寐,身犹灼热。
见《生草药手册》。为白鹤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缬草之别名,详该条。
五音之一。肾音羽,其音柔细尖利,沉而深。
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风热毒气,客于腠理,热毒搏于血气,蒸发于外,其皮上热而赤,如丹之涂,故谓之丹也。”详有关丹病各条。
见女科、产后编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扁担杆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