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方。荠苨、石膏各三两,人参、茯神、栝蒌根、煅磁石、知母、葛根、黄芩、甘草各二两。为粗末,取猪腰子一个(去脂膜)、黑豆一合,与水同煮,去腰子、黑豆,入药四钱,再煎去滓,食后服。若
见仙传外科集验方条。
即脏气。详该条。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黄连、茯苓、生酸枣仁(研)、石菖蒲、柏子仁、远志各钱半,炙甘草五分,姜汁少许,竹沥半杯。水煎,食远服。治心肺虚热,痰迷膈上。若肺热,加沙参二钱;痰壅,加半夏、天南星各一钱,橘皮、
病证名。见《医林绳墨·喘》。又名火炎上喘,或火炎肺胃喘。指火热上逼,气粗而盛的气喘。《丹溪心法·喘》:“戴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本证多因胃有实火,膈有稠痰,痰火上冲,肺气不降
症名。指口内常有酸味的感觉。《医学入门·口舌唇》:“肝热口酸而苦。”多由肝热上犯,或肝热乘脾,宿食停积所致。治宜疏肝泄热,用小柴胡汤、当归龙荟丸等方;肝热乘脾,宜左金丸加神曲、龙胆草等;宿食停积而见口
①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一般以心火称心,多指心阳。②心热火旺的病证,属阳热内盛的病机。心火内盛,势必上炎而扰及心神或内损心阴。参见心火亢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多由饮食不节,脾经积火成毒而发。指有头疽生于胸胁部食窦穴(第五肋间,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处。证治见有头疽及膻中疽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使君子之别名,详该条。
即湿遏热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