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伤

内伤

出《素问·疏五过论》①病因之一类。泛指内损脏气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房事过度等。②病名。指创伤损及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气血的病患。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又名内损。因跌打、坠堕、碰撞、用力举重、旋转闪挫等外力过重所致,好发于胸及腹部。一般有伤气伤血伤脏腑之分。若伤处肿痛不明显,痛无定处则为伤气;若伤处疼痛显著,皮色发红或青紫,甚则血溢妄行,出现发热寒战呕吐便血尿血咳血等症者为伤血;若胸胁腹中疼痛剧烈、伴有昏厥、吐血、便血等症者为伤脏腑。若伤头部,损及脑髓,则症见头晕目眩、额部有冷汗、言语不清、恶心呕吐、甚至口眼斜。治宜手法外治;合并伤气者,服复元通气散;伤血及损伤内脏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可服桃仁承气汤。并详见伤气、伤血、伤脏腑及脑骨伤等条。

猜你喜欢

  • 甲疽

    病名。①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嵌甲、嵌指。多因剪甲伤肌,或因穿窄鞋甲长侵肉,致使气血阻遏不通,久则甲旁焮肿破烂,时浸黄水,胬肉高突,疼痛难忍,触之更甚。治法:一般宜剔甲可愈;若溃烂难愈,则外用

  • 金疙瘩

    见《山西中药志》。为金莲花之别名,详该条。

  • 养阴润燥

    又称滋阴润燥。润燥法之一。是治疗燥伤肺胃阴分的方法。患者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质红、脉细数,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肠燥便秘,可用增液汤。

  • 七恶

    证名。指患疮疡时出现的险恶证候。是判断疮疡预后的方法之一,往往与五善并称。①《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或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焮尤甚,脓色败臭,痛不可近,二恶也

  • 本草节要

    药物学著作。南宋·张松撰约成书于1208~1224年间。此书早佚,仅存佚文60余条。据《宝庆本草折衷》载述此书梗概称:此书择取本草常用药,抄节性味、主治之要,合经注之文,统以成段。虽立言简要而亦有所补

  • 折肱漫录

    医话著作。6卷(一作7卷)。明·黄承昊撰。初刊于1635年。黄幼年多病,自称“凡方书所载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载之药亦十尝四五。”遂取“三折肱成良医”之义,题名为《折肱漫录》。书中记录了黄氏亲身阅历,分

  • 食胀

    病证名。胀病之一。见《世医得效方·胀满》。一名谷胀。亦称食积腹胀。指因饮食不节所致的肚腹胀满。《症因脉治·食积腹胀》:“食积腹胀之因,嗜食不谨,胃强能食,脾弱不消,停滞脾胃之间,则食积腹胀之症作矣。”

  • 香丝菜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茴香茎叶之别名。详该条。

  • 积热喉痈

    病名。《喉科紫珍集》上卷:“积热喉痈,因食炙煿厚味醇酒,以致胃火冲上。患生帝丁之傍,肿痛与乳蛾相似。”治宜解毒泻热,消肿止痛。方用普济消毒饮,黄连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加减。

  • 产后口渴

    病证名。见竹林寺轮应禅师《女科秘旨》。多因产后失血,多汗耗伤津液或阴虚火旺,火燥液涸所致。症见咽干口渴。治宜生津止渴。方用生脉散加花粉,石斛,知母。若因火燥液涸,消渴饮水不止,治宜滋阴降火,生津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