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消

内消

①病证名。①消渴病之一。《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内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夫内消者,食物消作小便也,而又不渴。”参下消条。②指强中症。《张氏医通·杂门》:“肾消之病,古曰强中,又谓内消。”详强中条。②治疗方法之一。是运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尚未化脓的肿疡得到消散。如有表证者须解表;里实者须通里热毒蕴结者须清热解毒寒邪凝聚者须温通;湿邪阻滞者须祛湿;有气滞者须行气;有血瘀者须行瘀和营等。如疮已形成,则不宜使用本法,以免毒散不收,损伤气血,致使肿疡破溃难以收口。

猜你喜欢

  • 悬痈

    病名。①《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毒生于上腭,形如紫李,坠下抵舌,其人口不能言,舌不能伸,头不能低,仰面而立,鼻中时出红涕。”多由火毒炽盛所致。症见除上腭肿起、疼痛、色红、饮食吞咽均感不适外,或见身发

  • 脂瘕方

    《类证治裁》卷八方。皂角七钱半,川椒、细辛、矾石、五味子、干姜各五钱。为末,囊盛,大如指,长二寸,纳阴中。治脂瘕,新产交合早,胞伤,子户失禁,精血杂下如膏。

  • 病食

    病名。见《坤元是宝》。即恶阻。详该条。

  • 五味之一。甘为土味,入通于脾,为脾所主之味。《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甘入脾。”甘味药多入脾经,有补脾益气作用,如人参、黄芪等,同时,甘味药物尚有和中缓急作用,如甘草等,故《内经》有“脾欲

  • 夜合珍珠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珍珠草之别名,详该条。

  • 医食同源

    食疗的起源极早,一般认为,医药的起源与食疗的起源在时间上是一致的,故曰医食同源。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食也可药。同时,通过进一步的生活医疗实践,将一些食物营养价值不大,

  • 中正之官

    指胆。胆有决断的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惊恐)的不良影响,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有重要作用,故比喻为中正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颊车风

    病名。《喉科心法》:“生于上下牙床尽根之中间,或左或右,初起红肿疼痛,结核如豆,甚则牙紧不开,轻则咀嚼不便。由肾胃两经风火而成。”治宜清胃泻火,解毒消肿。可选用五味消毒饮、知柏地黄汤、仙方活命饮、黄连

  • 凤凰退

    见《本草蒙筌》。即凤凰衣,详该条。

  • 施淡宁

    【介绍】:见洪炜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