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亦名胎前吐血。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热,热伤胃络,气逆于上,血随而溢,则出现吐血。若吐血不止,易致堕胎。因胃中积热者,脘腹胀闷疼痛,吐血色红或紫暗,挟有食物残渣,大便
古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脱肛。详脱肛条。
艾炷灸之一种。指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故又称间隔灸,隔物灸。通常以生姜、大蒜等一类辛温芳香的药物作衬隔,具有加强温通经络的作用,而不使艾火直接灼伤皮肤。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其名称通常随所垫隔
因血虚所致的痰证。《症因脉治》卷二:“血虚痰,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六脉细数。”治宜养血化痰。方用加减四物汤加贝母、杏仁、青黛等。参见痰证条。
邪气与正气之间此消彼长的斗争过程。正邪相争,正气战胜病邪则疾病痊愈,邪气胜而正气受损则病加重。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即癃闭,详该条。
书名。见《通志·艺文略》。1卷(《嘉祐本草》作2卷)。梁·陶弘景撰。掌禹锡谓:“《药总诀》……论夫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法,凡二卷。一本题云《药象口诀》,不著撰人名氏,文字并相类。”
病名。指脾病而致遗精。《医宗必读》卷九:“脾病而遗者,色黄肉消,四肢懈惰。”治宜健脾固精。可用补中益气汤与聚精丸、水陆二仙丹合用。参见遗精、五脏遗精条。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生牛蒡子一两半,连翘、防风、荆芥、枳壳、桔梗、蔓荆子、白蒺藜(炒去刺)、当归、蝉蜕、厚朴各一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一片,葱白一茎,水煎,先薰后服。治面上风痒。
流于阴地的泉水。因长期不见日光,又含有动、植物腐烂后的毒质,如不经处理,饮后易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