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

拔罐法之一。亦名刺血拔罐法。是指在刺络(刺血)之后再进行拔罐的综合治疗方法。此法于消毒皮肤后,先用皮肤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或平口小刀浅刺,根据不同的疾病,刺激量的要求,分为:轻刺、中刺、重刺三种。轻刺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中刺以微出血为度,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度;然后再拔火罐,每次留罐的时间,约在10~15分钟左右,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每次出血的总量成人不超过10毫升为宜。一般每隔3~7天治疗一次,4~6次为一疗程。主治肌肉劳损扭伤,腰腿风湿痛,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但急性传染病,癌症及有出血倾向的病症和孕妇均不宜使用。在大血管的部位须慎用。

猜你喜欢

  • 足阳明穴

    经外奇穴名。据《千金翼方》灸煨退风半身不遂法载,穴在“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缝,即位于足背,当一、二趾趾缝端直上3寸处。也有说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艾炷灸3~5壮;或温灸5~

  • ①病因六淫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燥与湿对。燥病易伤津液。临床表现多为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胁痛等。其偏热者为温燥,偏寒者为凉燥。②阴津亏损时出现的内燥证候。参见内燥条。

  • 经前口疳

    病名。即经行口糜。详该条。

  • 阴门不闭

    见《张氏医通》卷十。即产门不闭。详该条。

  • 暑湿眩晕

    病证名。指暑令感受湿邪所致的眩晕。有湿热与寒湿之分(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详寒湿眩晕、湿热眩晕条。

  • 滁菊

    见《增订伪药条辨》。为菊花药材之一种,详菊花条。

  • 温胃散

    ①《奇效良方》卷三十一方。生姜(用盐二两淹一宿,炒过,入陈曲末一两,同炒干)半斤,陈皮、半夏(为末,生姜汁同捣作饼,晒干)、草豆蔻(不去皮)各一两,丁香一分,炙甘草二两。为粗末,每服二钱,加茶点服。功

  • 张石顽

    【介绍】:见张璐条。

  • 颊里

    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口腔内颊粘膜上,当口角平开1寸处。主治黄疸、瘟疫、口疳,齿龈溃烂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体仁汇编

    丛书名。5卷。明·彭用光编。刊于1549年。卷1~2《太素运气脉诀》;卷3《叔和脉诀》;卷4《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卷5《试效要方并论》。其中《太素脉缺》收罗较全,然颇多糟粕。《试效要方》所选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