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又名掌心毒、病穿掌、贫子盂、擎珠毒、擎疽、擎珠疽、穿窟、天蛇、穿掌毒、穿掌疽、瘭疽、手心痈、手痈、穿板疔、并与托盘疔互称,或称托盘疽;偏于掌边者,又名穿掌毒、穿埂毒、鹚
病证名。即脚趾挛缩不展。《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九卷:“夫小儿脚拳,由在胎之时,其母脏腑内有冷积,为风邪所乘,儿生之后,肾气不足,气血未营,故令脚指拳缩不展。”治宜益肾、和血、祛风、舒筋之剂。
即肝阳上亢。肝气以疏泄、畅达为顺,升泄太过则亢,亢则逆。若病证表现为上亢,则称上逆。此外,也有表现为横逆而乘脾,下逆则睾肿、疝痛等。参见肝阳上亢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系指听力良好,示肾气充足。参见耳目聪明条。
治法。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轻,指病邪浮浅,病位在表;扬,宜扬发散。指对轻浅的病证,宜使用发散宣扬的治法,顺病势向外发泄。例如外感初起,病邪在表,用解表法使之汗解。
出《太平圣惠方》第九十一卷。亦称痱子,即疿疮。见该条。
病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即散翳内障。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引倪涵初方。又名加减第二方。黄连(酒炒六分,生用四分)、黄芩(酒炒六分,生用四分)、白芍药(酒炒六分,生用四分)、山楂各一钱,桃仁六分,当归、甘草(炙三分,生用二分)各五
【生卒】:214~282【介绍】:魏晋间医家、文学家。字士安,幼年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中年患风痹症,由于讲究服石,致身体极度瘦弱,辗转床侧,甚至一度有自杀之念。后曾专心攻读医
见《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为黄花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