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生于唇部的一种顽症。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白茧唇、紧唇、沈唇。多由思虑伤脾,心火内炽,脾胃积热;或水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初起在口唇部出现豆粒大硬结,逐渐增大,坚硬疼痛,白皮皱裂,形如
病证名。风林寺《女科秘宝》:“经来小便痛如刀割,此血淋也。先用牛膝汤(牛膝、麝香、乳香)一剂,后用海金砂丸(海金砂、猪苓、泽泻、白术、车前子、木通、萆薢,为末,米湖小丸,空心下百丸。”
脚气重证之一。指脚气病症而见喘咳者。《圣济总录》卷八十二:“毒气循经上入于肺,则气道奔迫,升降不顺,故令上气喘满。”《证治要诀·诸气门》:“脚气迫肺,令人喘嗽,宜小青龙汤。每服加入槟榔一钱,重煎服。”
通利二便的方法。用连须生葱、生姜、淡豆豉、食盐,同捣烂,作一饼,铫子烘热,掩肚脐,以帛扎定,良久气通,二便自利。用于中下二焦积热,大小便秘(《幼幼集成》)。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又名肉色疽。系生于少腹旁腹壁上的无头疽。多因足太阴脾经气滞寒凝而成。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变,不红不热,大如拳、小如桃李,痛引腰腿,数月不溃,寒热食少,肌体尪羸,则属败症
指风寒外邪侵袭于体表皮毛,内舍于肺,影响肺卫之气的宣通。主要证候有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甚则喘促气急、咯痰清稀、头痛、恶寒、微热、无汗,或只觉恶寒而无发热,舌苔薄白,脉浮。多见于风寒感冒,亦可
出《本草拾遗》。为刺蜜之别名,详该条。
①五脏病邪的合称。《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在肝,则病两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②指五
病证名。见《真青囊》卷二。即喉间溃烂。详该条。
见女科、产后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