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疮

口疮

病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症见口腔之唇颊等处粘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点,单个或多个不等,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饮食吞咽有碍。《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说明口疮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火上炎,薰灼于口,则口舌生疮。治宜泻火清心。用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炎于口,亦生口疮,治宜清热祛痰。可选用黄连温胆汤贝母瓜蒌散等加减。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于口腔而发口疮,治宜补肺滋肾,滋阴降火。可选用补肺阿胶汤生脉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妇人产后血气虚虚热上冲亦可发口疮。《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口生疮者,心脏虚热,心开窍于口,而主血脉。产则血气虚,脏有客热气上冲胸膈,重发于口,故生疮也。”治宜滋阴清热。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加减。

猜你喜欢

  • 手少阳

    出《灵枢·经水》。即手少阳三焦经,见该条。

  • 颅囟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颅息。见该条。

  • 伤寒悬解

    书名。14卷,卷首、卷末各1卷。清·黄元御撰。作者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编次颇多攻讦,并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书中将《伤寒论》所载113方,分别六经病证,予以剖析贯串,并注明本病

  • 少阴三急下

    指急性热病少阴阴液耗伤,又见阳明燥实内结的三种急下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

  • 劳堂骨

    骨名。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即腓骨。参骨条。

  • 膀胱湿热

    湿热蕴于膀胱的病变。症见尿频、尿急、尿少而痛、尿黄赤或尿血,舌红苔黄,脉数等。如急性尿路感染。治宜清热利湿。

  • ①根本,原本。与“标”相对而言,参见“标本”条。②运气学说术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称为“本”,参见“标本中气”条。③根源,引申为“出自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本乎天者,天之气也。”④

  • 阳明瘅疟

    疟疾之一。即温疟、瘅疟。《症因脉治》卷四:“阳明瘅疟《内经》名瘅疟,仲景名温疟。瘅疟之症,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仍数大者。《内经》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仲景发明《内经

  • 酒黄疸

    病名。即酒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又:“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参见黄疸、酒疸条。

  • ①读如“碗”(wǎn)。①宛转、屈曲。《灵枢·刺节真邪》:“倾侧宛伏。”②音义同腕。《灵枢·杂病》:“刺宛骨下。”②音玉(yù)。通郁、苑。郁结或苑积。《素问·汤液醪醴论》:“去宛陈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