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吴有性

吴有性

【生卒】:十七世纪

【介绍】:

明末著名医学家。字又可。姑苏(今江苏苏州)人。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温病学家。著有《温疫论》一书。明末,不少地方瘟疫(传染病)流行,当时医生多治以伤寒法,无效。他通过亲身观察和深入实践,提出“疠(戾)气”说,认为瘟疫病因与过去所说的“时气”和“伏邪”不同,也不同于一般外感和伤寒。瘟疫是一种不能察见,也不能嗅闻和触知的“疠(戾)气”,由口鼻传入人体。更提出“疠气”有多种,称为“杂气”,一种“疠气”只和一种疫病有关,而且各有其“特适”性(一定“疠气”常易侵犯一定脏器)和“偏中”性(人或动物对“疠气”具有不同的感受性),还指出某些“疠气”和某些外科感染疾患有关。对于瘟疫的传染途径,指出有空气和接触传染。对传染病的治疗有新的见解,提出“守古法不合今病”,倡用“达原”、“三消”等疗法。他的创新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很大推进作用。其“疠气”说,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也是先进的。

猜你喜欢

  • ①通焦。《脉经》:“三膲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灵枢·大惑论》:“邪气留于上膲,上膲闭而不通。”②肌肉不丰满。《灵枢·根结》:“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肠胃辟,皮肤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时期

  • 消食化滞

    消法之一。又称消食导滞,或消导。消除食滞,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方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而黄,脉滑,用保和丸。

  • 柔痉

    病名。痉病的一种。与刚痉相对而言。一作柔痓。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金

  • 伤寒腹胀

    病证名。指伤寒病邪传里所致的腹胀。又分热结膀胱腹胀,及阳明胃实腹胀,血蓄腹胀。《症因脉治·肿胀总论》:“伤寒腹胀之症,恶寒发热,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此热结膀胱之症。若里热不恶寒,自汗不大便,

  • 盛端明

    【生卒】:约1470~1550【介绍】:明代官吏兼医生。字希道,自号玉华子。海阳(今广东潮安)人。1502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等官职。喜好医方,通医术,为人治病效果较好,编有《程斋医抄》一书。

  • 金匮悬解

    书名。22卷。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

  • 肝阴

    指肝的阴血和阴液。肝阴与肝阳相互为用,保持阴阳的协调。如肝气太过,肝阳偏亢,可以耗伤肝阴。而肝阴不足,则可以引起肝阳上亢。

  • 吸吸

    喻语言不能接续之状,多因元气虚弱所致。《灵枢·癫狂》:“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

  • 二和丹

    见《杂病源流犀炷·脏腑门》卷四。即来复丹,见该条。

  • 胎前遍身生疮

    病证名。《竹林寺女科秘方》:“妇人胎前遍身生疮,此症乃因受热之故,宜用首乌散。”(首乌、威灵仙、苦参、荆芥、胡麻、石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