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药材学》。为肉豆蔻之别名,详该条。
脚气的古称。《济生方·脚气》:“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曰缓风,宋齐之后谓之脚气,其名虽不同,其实一也。”详脚气条。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文人。字渊如。江苏阳湖(武进东)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督粮道等官职。受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校勘书籍较多。在医学方面,曾据《证类本草》对《神农本草经
见《本草纲目》。为青风藤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清·张节撰。刊于1909年。作者以《内经》理论为指导,阐述伤燥的病原、病证、病脉、病忌及病辨,并附列治疗方剂;后一部分介绍与燥气有关的杂病,杂论燥气以及所产生病理、病证的关系,是一部叙述燥气为病
病证名。①因惊而引起的发丹。《活幼心书》:“婴儿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然眼泡红晕微起,面带青黯色,日夜烦啼,或面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面不红者。始因居胎之时,母受重惊,惊邪伤胎,递相传袭;降生
水肿证型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腰以上肿,由于病邪在表在上,一般用发汗的方法,使潴留于上部的水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金匮要略》用越婢汤
经穴名。代号BL17。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血会。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
①经穴名。代号ST2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溪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下4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布有髂腹下神经,外侧有腹壁
元代医药机构名。其职责为:掌管医学教育,考核并选拔医生,校勘名医撰写的文章以及检查鉴定药材等。设提举和副提举,主管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