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柏草
见《广东中药》。为山扁豆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药》。为山扁豆之别名,详该条。
休息痢类型之一种。见《症因脉治》卷四。由外感失表,过早止涩,邪伏肠胃所致。详休息痢条。
指膻中。在膈上,因其部位近心肺,为宗气发源地,能助心肺输转气血,协调阴阳,使精神愉快,故比喻为臣使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维族医学著作。作者及著作年代不详。文献记载了当时该地区常见的一些皮肤病病名。如脓肿、结节、癞、疥、癣,以及怀胎、流产等。收载维医常用药如酥油、葡萄酒、石榴、茜草、胡椒、小豆蔻等。内容简单,未涉及理论,
证名。①指肾经邪气盛实的证候。《圣济总录》称为“肾气盛实”。《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实则胀。”参肾气盛条。②生理名词。指肾脏精气充实。《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取淡豆豉煎为浓汁,频频喂服,适宜于胎禀怯弱,体质不强,而有胎毒内蕴的婴儿。
证名。指吐血杂有脓液者。多由热毒壅盛,血络损伤所致。亦可由药误引起。《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有内热盛误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吐脓血的记载。
出《尔雅》。为芦花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症因脉治·呕吐论》:“胃寒呕吐之症,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多沉迟。真阳不足者,宜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一指经闭,二指经行不畅。
(?-1330)元医官。一译也里牙。西域拂林(东罗马)人。爱薛长子。任太医使,一度因赃罪除名。致和元年(1328年)又复命为太医使。至顺元年(1330年)封秦国公、崇福使。同年因宫廷倾轧被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