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见日华子条。
见日华子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青蛇毒。见该条。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即目偏视。详该条。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鬼针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似指咽喉病之肿痛症状而言。《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喉杵,喉极肿而极痛。宜甘桔射干汤,外点烧盐散。”另有见喉忤者,乃刊刻误字。
经外奇穴名。《世医得效方》:“治疝气偏坠,量患人口角,两角为一折断,如此则三折,成三角如△样,以一角安脐心,两角在脐之下,两旁尽处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二七壮;若灸两边亦无害。”即以两口角间长度为
病名。《医学纲目》卷十五:“咽疮多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系咽部生疮,色红黄,状如粟米,渐布满咽喉及口,久则变为紫黑色,饮食吞咽困难,身发寒热(《重纂包氏喉证家宝》)。属风热者,治宜疏风清热,用银
骨名。即旋台骨。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五。即有头疽生于背部者。证治见发背条。
病证名。指伤寒邪传厥阴,阴阳消长的一种临床表现。由阴阳胜复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伤寒论条辨》:“厥五日,热亦五日,阴阳胜复无偏
病证名。出《龙木论》。又名疳涩眼。《儒门事亲》:“凡小儿疳涩眼,数日不开,皆风热所致。”《证治准绳》:“肝者眼之候,上膈伏热,痰涎壅滞,以致肝风入眼,赤肿翳生,眵泪烂眶,痛痒揉擦,昏暗雀盲,甚至经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