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臂风毒。指生于臂肩髃穴处的痈。由风邪深袭骨缝,与湿稽留,化热而成。初起高肿色赤,小者如杏,大者如桃,痛连肩臑,更兼拘急。初起可用汗法,服蠲痛无忧散。若不消,治法参见外痈条
见《医学准绳六要》。即牙齿之埋于牙龈部分者。
书名。1卷。清·唐秉钧撰,撰年不详。1916年绍兴医药报社据日刻本重刊,名《重刻人参考》。本书对人参的商品、产地、真伪以及采集、收藏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考察。现有绍兴医药学报《医药丛书》本。
书名。10卷,日本·山田正珍撰于1789年。作者据宋·高保衡、林亿的《伤寒论》校订本,广泛参阅古今《伤寒论》注本(包括日本医家的几种注本),予以辨析、选注、删繁、考订,并将所有条文编列序号,计408条
指风和燥相结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胁痛、皮肤干涩,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等。治宜润燥清肺,兼以疏风。
见《湖南药物志》。为车前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证治准绳·疡医》。《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骨槽风,又名穿腮毒者,由忧愁惊恐悲伤思虑所致。初起生耳下及颈项,隐隐皮肤之内有小核,渐大如胡桃,牙龈肿痛,寒热大作,腐烂不已,日增红肿,或左或右
病证名。即小儿皮肉呈现赤色。《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因汗,为风邪所伤,与气血相搏,热气蒸发于外,其肉色赤,而壮热也。”据临床所见,患儿身上初起有赤点,渐至额上口旁及其它部位,赤如胭脂,皮即皱削。治
病证名。①水气流溢于皮肤而致的水肿。《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肿满,由将养不调,肾脾二脏俱虚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气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肌肤,故令
出《救荒本草》。为菥蓂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