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疳瘦穴

小儿疳瘦穴

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黄帝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腧穴学概要》称小儿疳痢。位于尾骨尖端直上3寸处。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沿皮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猜你喜欢

  • 先攻后补

    指先攻下后培补的治法。用于体虚而有急须攻下之证者。如肺病体虚,本宜培补,但病者胸胁有积水,引起咳嗽,气促,不能平卧等急迫症状,可先用逐水药攻下以解除喘促症状,后用补益药培补。

  • 寒气呕吐

    病证名。指呕吐因胃气素寒,复感寒邪所致者。《症因脉治》卷二:“寒气呕吐之症,偶遇寒冷,顿发呕吐,胸前绵绵而来,身无内热,小便清白,大便通顺。”脉多弦紧,或迟缓,或沉细,甚者沉伏。治宜散寒温胃。宜用姜桂

  • 痰饮

    病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古称澹(亦作淡)饮。指体内水湿不化而生饮酿痰。①为多种饮证痰证之总称。《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结而成痰。”因

  • 全形

    指形体健康无损。《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 抽气罐法

    拔罐法的一种。是利用注射器等工具抽去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住在皮肤上。本法所用罐子,多用青霉素等废瓶将底切去,磨至光平而成。施用时,将罐子紧扣在需要吸拔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内抽去罐内空气,即能

  • 医旨绪余

    医论著作。2卷。明·孙一奎撰于万历年间。本书汇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部分《内经》原文编成。内容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等共60篇。其中有关咳、喘、哮等病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张仲景等

  • 何第松

    【介绍】:清代医家。字任迁。婺源高仓(今属江西)人。少业儒,因二弟相继死去,父母因悲伤成疾,不久母因风痫,诸医束手。何氏遂弃儒学医,遍求方书,精心研读四年,后临证每有良效,对贫穷人则不计报酬,并帮助药

  • 断绝

    证名。又称断泄。见《医宗金鉴》卷十九。详断泄条。

  • 血虚发痉

    病证名。见《类证治裁·痉症》。指失血过多,血虚无以养筋所致的痉病。症见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张等。《张氏医通·诸风门》:“血虚之人发痉,或反张,或只手足搐搦,或但左手足动摇。十全大补汤加钩藤、蝎尾,或用大

  • 齿断肿痛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多由阳明毒火炽盛,上冲齿龈所致。症见齿龈肿起,胀痛,时有脓液流出且臭,甚或齿牙动摇欲落。治宜泻火解毒、消肿。可选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牙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