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痘疹方论

书名,1卷,宋·陈文中约撰于13世纪中期。书中首论痘疹的病源,次论治法,后辑录有关痘疹的效方,文字简要。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病源方论》合刊出版,书名:《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猜你喜欢

  • 湿热痿

    痿证之一。见《医学纲目》卷十七。由于湿热伤筋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证见腿足痿软、微肿,或足趾麻木,伴有身重胸闷,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 肋骨折

    病名。见清·徐瑛《接骨全书》。证治参见胸骨伤条。

  • 豆瓣柴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铁仔之别名,详该条。

  • 热则气泄

    见炅则气泄条。

  • 黑胡椒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胡椒药材之一种,详胡椒条。

  • 蛤蟆酥

    见《山东中药》。即蟾酥,详该条。

  • 栀子柴胡汤

    《症因脉治》卷三方。栀子、柴胡、黄芩、竹茹、知母、甘草。水煎服。治少旧余热未尽而致的不得卧。

  • 盛胎

    见《本草纲目·论月水》。即激经。详该条。

  • 通理

    ①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间,小趾跖趾关节上2寸处。主治崩漏,月经过多。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②通里穴别名。详该条。

  • 北芜花

    见《中药材手册》。为黄芫花之药材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