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左胁痛

左胁痛

证名。指左侧胁痛。多由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肝郁等所致。《医学入门》卷五:“左为怒火与死血,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或外感风邪,皆令肝火动甚,胁痛难忍,古萸连丸当归龙荟丸,轻者小柴胡汤加黄连牡蛎枳壳瘀血必归肝经,夜痛或午后发者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没。”《古今医彻·胁痛》:“左者肝也,肝藏血,性浮,喜条达而上升,有以抑之,则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为痛。治之宜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红花、钩藤青皮之属。”亦可由肝虚所致。《证治准绳·胁痛》:“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昏风泪出,见物不审,……宜补肝散。”《景岳全书·杂证谟》:“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气亦系于右,故湿痰流注者亦在右。若执此说则左岂无气,右岂无血,食积痰饮岂必无涉于左乎?古无是说,此实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忽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察所因,自可辨识。”参胁痛、右胁痛条。

猜你喜欢

  • 浑浑焞焞

    证名。表现为听觉不清,反应迟钝。多由湿浊上蒙,肝胆实火或肾虚而精气不得上承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痛耳聋,浑浑焞焞。”《灵枢·经脉》:“病耳聋浑浑焞焞。”

  • 肝火五更泄泻

    五更泄的一种。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逆化火所致。《症因脉治·肝火五更泄泻》:“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汛,急欲登厕,火性急速,一泻即止。”脉多弦数或洪大。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

  • 铜针

    针具名。指铜质所制的针具。估计我国在青铜器时代已开始应用。

  • 久癖

    病名。指癖病积年不愈者。《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久癖,谓因饮水过多,水气壅滞,遇寒热气相搏,便成癖,在于两肋下,经久不瘥,乃结聚成形段而起,按之乃水鸣,积有岁年,故云久癖。”参见癖有关条。

  • 吴绶

    【介绍】:元代医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善治伤寒,撰《伤寒蕴要全书》。探讨五运六气,画图立说。后征至京师,为太医院院判。

  • 经络感传现象

    又称经络现象、经络敏感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指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病症。这种现象在某些人身上可因针刺、艾灸、通电、按压等刺激穴位或在气功练功的过程中产生。经络感传的性质,因刺激原和

  • 火珠疮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下。由心肝二经热毒炽盛而成。多生于头皮。初起患处皮肤红赤、中心起疱疹,明亮如珠,焮痛如烙。治宜凉血解毒。内服解毒泻心汤。外用生萝卜汁加醋少许和匀调涂。类于非典型带状疱疹。

  • 苦葫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水胡满之别名,详该条。

  • 心风疝

    古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类经》卷十七:“滑则燥热生风,热则主于心也,故为心风疝。”参见风疝条。

  • 喉声

    病证名。指急性咽喉阻塞所引起的喉头喘鸣声。《医门补要》附载:“喉声如雷及呛食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