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履岩本草》。为酸浆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下田菊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灵枢·经筋》。又称痓。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痉有虚
见辨证录条。
病名。①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章门穴为脾经之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此证由过食生冷兼内蕴湿热,或瘀血瘀滞脾经而成。症见腹胀、咽干、小便短涩。
指牙齿受牙龈裹护的部分。《奇效良方》卷六十二:“外板则为牙,内床则为齿。”
见《天津医学通讯》(6)1,1971。为喜树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系医学提举司之主要官员,只设1人,始设于1272年(至元九年),官阶从五品。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马桑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遵义医学院)。红藤60克,金银花、川楝子各15克,皂角刺、桃仁各9克,炙穿山甲6克。水煎服,日一或二剂,分二或四次服,症状、体征减轻后改为每日一剂,分二次服,在急性炎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