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一。即脑疽。见该条。
诊断学专著。2卷。清·李文庭撰。初刊于1818年。上卷专论脉诊,以两手寸关尺三部脉之浮、沉、迟、数及其兼脉分析主病、病源及治法,联系临床诸证较为具体;下卷在《敖氏伤寒金镜录》36舌的基础上,推衍为75
证名。指自觉全身肢体麻木不适感。多由气血不充,卫气不行,或痰湿,或气郁血瘀所致。《兰室秘藏》卷二:“浑身麻木不仁,或头面手足肘背,或腿脚麻木不仁。”可用神效黄芪汤等。《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有浑
方书名。9卷。清·王晋夫辑(其子王鹏寿续增)。刊于1852年。本书为单验方汇编的一种,分上部、中部、下部、四肢、杂症、伤损、疮毒、妇女、小儿共9类,2400余方。并附外科大症图1卷及《遂生福幼》1卷。
指肺不能正常输布津气,出现喘咳等证的病机。肺接受由脾输送的精气,经本脏和心的作用而输布到全身。如肺受燥热熏灼则肺阴耗伤,津液输布失常,皮毛失于濡润;肺受寒束,则水津不行,停而成饮,均可聚液成痰,发生喘
即表气不固,详该条。
指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素问遗篇·本病论》:“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参伏气条。
出《吴普本草》。为草薢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玉文。金川(属浙江)人。撰有《盘珠集胎产全集》、《医方一盘珠》(1749年刻行)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