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医药丛书条。
病名。指本虚标实的痫病。《张氏医通》卷六:“痫证往往生于郁闷之人,多缘病后本虚,或复感六淫,气虚痰积之故。……古人虽分五痫,治法要以补肾为本,豁痰为标,随经见证用药。”“脉浮滑洪数为风痫,细弦微缓为虚
书名。1卷。清·尤乘撰。刊于1667年。内容有:喉症总论、咽喉门(7病)、口牙舌颈面腮门(19病)、喉症治法及制药、用药法、喉症验方等。文字简明,切于实用。解放后出版排印本(与《咽喉脉证通论》合刊)。
病证名。见《金匮翼·呕吐统论》。又名冷涎泛、冷痫。因痰饮伏于中脘所致。症见胸闷恶心,泛吐痰涎,遇冷即发。治宜温化痰饮。用吴茱萸汤、旋复花汤、新法半夏汤、挝脾汤等方。参见痰饮呕吐条。
【介绍】:见任元受条。
见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条。
惊风的八种证候。《古今医鉴》:“夫小儿有热,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发搐,搐盛则牙关紧急而八候生焉。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搐者两手伸缩,搦者十指开合,掣者势如相扑,颤者头偏不正,反者身仰
胁部肌肉丰满、外观不见肋骨条痕。《史记·商君列传》:“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一说骈胁指肋骨连合为一。
病名。干霍乱之俗称。《医学心悟·伤暑》:“谓干霍乱证,世俗名搅肠痧、乌痧胀。”详干霍乱条。
病名。《医林绳墨·泄泻》:“瘕泻不便,后重窘痛,此因湿热蕴积,二便不利,气滞有动于火也。宜以利气之剂兼用清凉。”参见大瘕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