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见黄帝明堂经条。
见黄帝明堂经条。
多由饮食不慎,误食蜈蚣。可先取生猪血饮之,少倾以清油灌口中,蜈蚣滚在血中即吐出。后以雄黄末调服,以解其毒。
【介绍】:见李熙和条。
【介绍】:晋代医生。生平欠详。
泛指阳明气血升降顺逆的失调或上下生理平衡的改变。脏腑气化过程各有其升降上下的动势,升与降、上与下又相互调济,反之则病。如脾的清阳上升,胃的浊阴下降,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
病名。出《中藏经》卷上。即瘿与瘤的合称。或单指瘿。参见瘿条。
精神意识活动的一部分。《灵枢·本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类经》:“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说明魄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听觉、视觉、冷热痛痒感觉和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方。轻粉、乳香、松香各等分。为细末,香油调稠,用夹纸一面以针密刺细孔,将药夹搽纸内,先以葱汤洗净患处,将药纸有针孔一面对疮贴之,三日一换。治臁疮初起。
【生卒】:1824~1904【介绍】:晚清医家。字春农,又字继昭。江苏江都人。早年学医,长于外感证,兼精喉证。撰有《疫喉浅论》2卷,附补遗1卷、《会厌论》1卷(1875年刊行)。其治喉之法,主宗陈耕道
病名。出《素问·厥论》。即肠内生痈并腹部疼痛的病症。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而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内壅所致。《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病证名。《疡医大全》卷十四:“剪口疮又名夹口疮,脾热者多患此。亦有父母遗毒小儿口角色白生疮,久而不愈。”治宜清热解毒。可选用清胃散、凉膈散等加减。参见口吻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