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春温

春温

病名。见《温疫论补注·诸家温疫正误》。伏气温病的一种,系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发的温热病(《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治宜清泄里热为主,方用黄芩汤等。如兼有恶寒头痛,则用葱豉桔梗汤加黄芩表里两解。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则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以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如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均可参用风温治法。一说本病亦属新感温病(见《增补详注温病条辨》卷一)。亦有因新感外寒,触动伏气而发(《时病论》)。《类证治裁·温症》:“温为春气,其病温者,因时令温暖,腠理开泄,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为春温。”参见伏气温病、新感温病、风温等条。

猜你喜欢

  • 伤津

    即津液受伤。一般指热性病过程中,由于高热,出汗过多,或感受燥邪,肺胃津液耗伤而出现的证候。如肺津受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带血丝、鼻干咽燥、喉干痛。胃津受伤,则见烦躁、渴饮不止、咽干口燥等。

  • 上羽

    运气术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角、征、宫、商、羽五音分别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故上羽指太阳寒水司天。

  • 槌骨

    耳骨之一。即鎚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鎚,故名。

  • 脾常不足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由于小儿脾气未充,消化力弱,而生长发育又非常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较大,往往影响消化功能。如一旦饮食失调,喂养方法不当,过食过量,或突然改变饮食,超过脾胃的耐受能力;或气候变化感

  • 路头花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露兜竻花之别名,详该条。

  • 红苓蔃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荷苞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 产后麻瞀

    病名。见《张氏医通》卷十。指产后肢体发麻,兼有眩晕病症。多因失血过多,气血不能充养周身。或因产后经脉空虚,痰饮瘀阻经络所致。失血过多者,症见手足麻木,或小腹痛,治宜补血益气,方用十全大补汤;痰饮瘀阻者

  • 黑皮蛇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凉粉藤之别名,详该条。

  • 胞寒不孕

    病证名。又名宫冷不孕、胞冷无子、子脏冷无子、下部冰冷不孕。病因肾阳不足,寒自内生,胞宫失于温煦;或经期调摄不慎,风寒客于胞中,以致胞宫寒冷,难以摄精而致不孕。多伴有小腹寒冷,形寒肢冷,经行后期等症。因

  • 舌瘖

    病名。又名舌缓。“瘖,不能言也”(《说文》)。指发音器官可出声,但不能形成语言者。《证治准绳,幼科》:“若咽喉声音如故,而舌不能转运语言,则为舌瘖。”又《医学纲目》卷十:“舌瘖,乃中风舌不能转运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