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

猜你喜欢

  • 上脘

    ①指胃脘上口贲门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②经穴名。代号RN13。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上管。别名胃脘。属任脉。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位于腹正

  • 将军之官

    即肝。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将军之深谋熟虑、勇敢刚决为比喻,故称。急躁善怒或恐惧胆怯,与肝失却正常功能有关。

  • 芳香化浊

    治法。使用芳香化湿的药物治疗湿浊内蕴的方法。症见脘腹胀闷,泛恶欲呕,大便溏薄,体倦乏力,口腻觉甜者,用藿香、佩兰、砂仁、厚朴等;如兼头晕而胀,舌苔白腻,可加菖蒲、鲜荷叶、陈皮、法夏、大腹皮等。

  • 雷氏却暑调元法

    即却暑调元法,见该条。

  • 食劳疳黄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一。又名食劳黄、黄胖。多因脾虚宿有食积,劳伤过度,湿热虫积所致。症见肤色萎黄,面浮足肿,口淡口苦,脚痠,气急,腹胀泄泻,脉虚弦等。治宜培脾益血,清化湿热。方用大温中丸、小温

  • 热疮

    病名。①热病后生于口周围及颜面的疱疹性皮肤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又名热气疮,俗名燎疱。由风热外感,或肺胃积热上蒸所致。易发生在上唇、口角和鼻孔周围,也可发生在颜面。患处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泡,

  • 痰晕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三。属痰饮眩晕范畴。《症因脉治·内伤眩晕》:“痰饮眩晕之因,饮食不节,水谷过多,胃强能纳,脾弱不能运化,停留中脘,有火者则煅炼成痰,无火者则凝结为饮,中州积聚,清明之气,窒塞

  • 兰茂

    【生卒】:1397~1496年【介绍】:明代本草学家。字廷秀,号止庵。云南嵩明县杨林村人。读书很多,通晓经史各家书籍,并且精于医药。因不愿做官,居住在民间,常和农民以及少数民族兄弟生活在一起。著述较多

  • 子午补泻

    针刺补泻手法之一。指左右捻转补泻。见《针灸大成》。法以左转为顺,从子位转向午位,属阳,为补;右转为逆,从午位退向子位,属阴,为泻。女子则以阴为主,以右转为顺为补,左转为逆为泻。

  • 谷贼

    病名。又名稻谷哽。《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谷贼者,禾里有短穗而强涩者是也,误作米而人食之,则令喉里肿结不通。今风热气在于喉间,与血气相搏,则生肿结,如食谷贼者也,故谓之喉中生谷贼,不急治,亦能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