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宋·孙用和《传家秘宝脉证口诀并方》。即砒石。详该条。
溺浊证之一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科》。多由思虑太过,伤及心神所致。症见小便浑浊,或赤或白,精神恍惚,恐怖,健忘,心悸怔忡,心烦少寐,梦遗等。治宜养心安神。用瑞莲丸、加味清心饮、宁志膏、妙香散等方。
【生卒】:?~1749年【介绍】:清代医家。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年轻时家贫而好学,曾在寺院卖字为生,能诗文,后业医,结交不少著名文人学士(如沈德潜)。晚年,医术益精,治
书名。清末余奉仙撰。全书分51章。1~5章阐述四诊、用药等说,其余分述风痫、风寒、时气、温疫及各种异型疫病证治经验200余条;各症论述病因、证候,并列治疗方药及经治医案,对疫病证治,有独到之处,案语亦
虚中之一种。《寿世保元》:“中风手足软弱,不能举动,外症自汗者,虚中风也。若手足强急,口眼斜,伸纵痛者,实中风也。”参见虚中条。
①刺法名。指入针后,手持针柄并作圆环形轻盘摇转的方法。《针经指南》:“盘者,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转而已。”《针灸问对》又规定了每次盘转的次数,并以左右区分补泻,谓:“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
指三十六种黄病证候。出《外台秘要》卷四。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夫诸黄者,其黄皆因伤寒为本,五脏互有所伤,热气相侵,致使病人精神恍惚,六腑不和,七神无主,情意改变。”其所指与一些急性发热病引起的发
三十六黄之一。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脾黄者,遍身如金色,眼目俱黄,唇口生疮,或吟或咏,有时吐逆,不能下食,大便涩,若脐凸者难治。”治宜土瓜根散等方。②《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两颊生青脉起,目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受寒饮冷,寒积中焦所致的晨泄。其症每至五更则腹部绵绵作痛,继而作泄,粪色淡白,脉多迟。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通白四逆汤。寒实有积滞者,用煮黄丸下之。参见积寒泄泻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多因肝经风热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症见黑睛生星点状白翳,分布疏散,既不扩大,又不相连。《证治准绳·杂病》:“大凡见珠上有星一、二颗,散而各自生,过一、二日看之不大者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