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痞

气痞

病证名。①指表邪误下入里,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按之柔和不痛的痞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②指气膈。多因忧思郁结所致。《医方考·痞门》:“忧气郁结,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即六朝之医所谓气膈也,今人谓之气痞耳。经曰:脾主行气三阴,三阴之脉皆行腹里,今忧气郁结,营卫之行涩,故令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者,升降之道乖也;不思饮食者,忧气伤脾也。”初起可理气和营,解郁消痞,用木香化滞汤等;倘日久虚中挟实,兼见肢体懒倦,则宜健脾行滞,用枳实消痞丸等。参痞条。

猜你喜欢

  • 疵疽

    病名。即发于肩及上臂的附骨疽。《灵枢·痈疽篇》卷九:“发于肩及臑者,名曰疵疽。其状赤黑,急疗之。”参见附骨疽条。

  • 回回药物院

    元代医疗机构名称。详见广惠司条。

  • 外吹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五。即乳痈。旧说因儿吮乳熟睡,鼻孔凉气袭入乳房,与热乳凝结而成。实则由于吮乳熟睡致伤或咬伤乳头而感染生痈。详乳痈条。

  • 淋溲

    证名。出《素问·本病论》。小便淋沥之意。详淋条。

  • 风热喉闭

    病名。系指喉闭之因于风热者。《疮疡经验全书》卷一:“风热喉闭内外俱肿者,谓其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风热相搏,发出外来则壅喉间。其人面赤腮肿,身发寒热,喉中有块如拳,外色鲜红。”治宜疏风解毒,泻火消肿。可

  • 促脉的简称。《伤寒论·辨脉法》:“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详促脉条。

  • 生银中毒

    病名。指吞服生银而出现中毒症状者。急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银毒药物,如葱汁、鸡子汁、鸭血、鸭通汁等。可参考。详金石中毒条。

  • 耶律庶成

    【介绍】:辽代医家,契丹族。字喜隐。精通汉文,1032年(重熙初)为枢密直学士。契丹原为游牧民族,尚少专门医药卫生设置和书籍,医药水平较低。兴宗耶律宗真命其将汉族地区医药方脉书籍译成契丹文,广为传播,

  • 水石榴

    见《广西中草药》。为水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 手下廉

    见下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