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称耵聍为泥丸脂。《黄庭内景经》:“脑神精根字泥丸。”因道家语称脑为泥丸,而耵聍为脑的脂液。
病名。即髌骨脱臼。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又名膝头骨出臼,膝盖骨离位,膝骱出。因跌扑、扭闪所致。膝部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呈半伸屈位,步履艰难,一般髌骨向外侧移位者较多见。宜用推膝盖归原手法复位,抱膝
【介绍】:唐代巫医。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以咒禁为人治病,传说曾为人“换心”以治疗精神病。
丛书名。严鸿志辑。刊于1921年。内容多为《感证辑要》、《女科证治约旨》、《女科精华》、《女科医案选粹》。
阴阳之代名词。《素问·著至教论》:“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素问·方盛衰论》:“持雌失雄,弃阴附阳。”
病证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又名睢目、侵风、睑废、睥倦胞垂、眼睑垂缓、睑皮垂缓。发病有先后天之分:先天性者由发育不全引起;后天多因脾虚气弱,脉络失和,风邪客睑而成。此外,外伤、肿瘤、
指大便排出垢腻腐败物质。可见于热泻、热痢等病。《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医学入门》卷五:“肠垢即热泻,鸭溏即寒泻。”《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由
病证名。又名肥疮、燕口、口角疮。常因脾胃湿热上攻口唇,或先天遗毒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足太阴为脾之经,其气通于口;足阳明为胃之经,手阳明为大肠之经,此二经脉并侠于口,其腑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
医学门径书。清·江涵暾(字笔花)撰于1824年。4卷。江氏字笔花;医镜,系取可供借鉴之义。卷1总论四诊八纲、伤寒、时疫诸症;卷2内科诸证、按脏腑分部辨证、用药、处方;卷3儿科;卷4妇科。均先论后方,内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太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十一月之时,故名之曰仲冬痹也。”详手太阴经筋病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