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之际。属于暑温暑风暑痉暑厥范围。暑热之邪由口鼻而入,先在阳明气分。临床以发病急,病情变化大,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惊厥,昏迷等为主症。在恢复期和后遗症阶段,又可有余热稽留和各种轻重不等的神经精神症状。由于本病的发病季节,正值“暑气下迫,湿气上腾”即暑湿行令的时期,因此,暑邪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暑为阳邪,易于化火动风,所以高热可引起抽搐、昏迷;即所谓热极生风、风动生痰,痰盛生惊。而热、痰、风三者的病机转归又是互为因果,互有联系,尤其在重型病例中,病情来势凶猛,常因高热、昏迷、抽搐的持续,而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其主要转归是热、痰、风相互充斥,风火相煽痰闭清窍,从而由闭及脱,而产生呼吸不整,面色灰滞、白,四肢不温,腹胀,脉息微细而促等内闭外脱的危象。在重症病例中,热、痰、风三症往往互为存在,在早期,多属实证闭证;在后期,若因病邪久留,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受到严重的耗损,余邪留在经络,或津液耗损,则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往往留有各种轻重不同的后遗症。治以清暑解毒为主。初起在表,用新加香薷饮;暑热偏重,用白虎汤加减。同时,因暑必挟湿,所以需配合芳香化湿之剂,如甘露消毒丹;暑风盛者,用羚角钩藤汤;暑湿挟痰,用温胆汤加减;严重病例,高热者,配紫雪丹;昏迷者,配安宫牛黄丸;惊厥者,配至宝丹。恢复期发热,多为余邪未尽,可用清络饮。呼吸衰竭,可取膻中中府肺俞等,用10%人参注射液,作穴位注射。危重病例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猜你喜欢

  • 桐油中毒

    病名。因误食桐油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见发热、气短、肢麻、水肿、心脏扩大、肝肾功能损害等。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桐油毒的药物,如甘草、干柿

  • 产后腹痛

    出《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指产后小腹部疼痛。多因血虚胞脉失养,或血瘀、寒凝等瘀阻胞脉所致。其中瘀血阻滞胞脉而致腹痛者,又名儿枕痛。若气血虚者,症见小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头昏目眩,体倦畏冷,甚则

  • 四肢

    手和足的合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实四支(肢),浊阴归六府(腑)。”

  • 口干

    证名。出《灵枢·热病》。①即口渴症。《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②指自觉口中干燥少津但不欲饮水之症。《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

  • 禹粮石

    见《中药志》。为禹余粮之别名。详该条。

  • 六经标本

    指手足六经的标部和本部。亦称十二经标本。标,一般是指末梢;本,是指根本。《灵枢·卫气》:“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十二经以四肢肘膝以下的某些部(穴)位为本,头、面、胸、背的某些部(穴)位为标

  • 牛蒡汤

    ①《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炒牛蒡子三两,大黄一两半,防风、薄荷(去老梗)各三两,荆芥(去老梗)四两,甘草一两一钱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小儿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

  • 脊疳

    病证名。疳疾侵蚀于脊骨的证候。见《婴童百问》。古人认为疳疾日久,湿浊蕴热不解,疳虫内生,侵蚀脊骨所致。症见羸瘦异常,脊骨节节显露,以手扣骨,空如鼓鸣,并有发热烦渴,下利不止,十指生疮,喜咬指甲等。治宜

  • 目常应时而痛

    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指目疼于每日某个时辰周期性发作者。古人认为与十二经络受邪干目有关。

  • 气血辨证

    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之一。即以气、血的病证为纲进行辨证。属气血痰食辨证的一部分。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