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刺法名。又称五脏刺。《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以其针刺深浅部位不同,分别适应五脏有关的病变。计有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等五种。详各该条。
出《名医别录》。为白薇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小儿头发色黄不泽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足少阴为肾之经,其血气华于发,若血气不足,则不能润悦于发,故发黄也。”治宜滋肾养血,用二至丸合四物汤加制何首乌、菟丝子煎服。
出《名医别录》。即阳起石,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即鹤膝风。详该条。
见《河北药材》。即白僵蚕,详该条。
经外奇穴。出《刺疔捷法》。位于额曲(头维)直上1.5寸处。主治头面疔》疮、偏头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见《广东中草药》。为无根藤之别名,详该条。
舌尖舌根俱黑苔,舌中部白苔的舌象。为心肾热极,脾胃真热假寒证候。若证见发热詀语,呃逆干呕,食入即吐,意识朦胧,为热邪弥漫,火毒炽盛,可用十全苦寒救补汤(见《伤寒舌鉴》)。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又名大嘴赤脉附睛障。本症内眥赤脉成束,横贯白睛,蔓延黑睛,碜涩不适。古人认为大眥赤脉属心之实火,宜结合眼部及全身证候辨证施治。参见赤脉传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