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毒

温毒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二。①指春温发斑的病证。《医学入门》卷三:“伤寒阳症发斑,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②感受温邪热毒疾患的总称。《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一般发生于冬春两季。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恶心,骨节痠痛,烦躁口渴舌苔黄,脉洪数。继即出现头面红肿,或颐肿,或咽喉肿痛白腐,或身发斑疹等。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方如加减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如热入营血,则宜凉营解毒,如用清瘟败毒散加减。参见大头瘟烂喉痧等条。本病可见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疾患。

猜你喜欢

  • 太溪

    ①经穴名,代号KI3。出《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内昆仑。属足少阴肾经。输(土)原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鸣,

  • 乳根痈

    病名。出明·龚居中《外科活人定本》卷二。生于乳头之下的痈肿。因乳根穴而得名,故云。详乳痈条。

  • 独肾

    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单侧睾丸。小儿生下时,一侧睾丸未降入阴囊,为单侧隐睾。绝大多数可在周岁以内自然下降;如至两岁以上仍未下降,则下降的机会很少。一般不影响日后的生育功能。

  • 陈子靖

    【介绍】:明代道士兼医生。曾对古代及当时诸家的医方加以选择,编成《医方大成》一书,已佚。

  • 脾热多涎

    病证名。指脾经风热上壅而多涎。《太平圣惠方》:“儿多涎者,风热壅结,在于脾脏,积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结实,而生壮热也。”治宜清脾泄热。

  • 金腰莲

    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 药芹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即旱芹,详该条。

  • 指节

    见《灵枢·骨度》。手指指骨之间或指骨与掌骨相连接处。即指关节与掌指关节。

  • 面黄

    色诊之一。黄为湿着之色,属脾。临床上主湿,主血虚。黄而光亮,脾胃湿热;黄而暗淡,寒湿困脾;萎黄淡白,脾虚血少;萎黄而带白斑,有虫积;黄色而光泽明润者,有胃气;枯槁晦滞者,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

  • 蟹爪寄生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枫香寄生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