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
古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称注病。疰有转注和留住的意思,指一些具有传染性和病程迁延的疾病。《金匮翼·诸疰》:“疰者,住也。邪气停住而为病也。皆因精气不足,邪气乘之,伏于筋脉,流传藏府,深入骨髓,经久不已,时发时止,令人昏闭,无不痛处。”本病因变症多端,名称各异。如分十疰、九疰等。参见十疰、九注等条。
古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称注病。疰有转注和留住的意思,指一些具有传染性和病程迁延的疾病。《金匮翼·诸疰》:“疰者,住也。邪气停住而为病也。皆因精气不足,邪气乘之,伏于筋脉,流传藏府,深入骨髓,经久不已,时发时止,令人昏闭,无不痛处。”本病因变症多端,名称各异。如分十疰、九疰等。参见十疰、九注等条。
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下痢。详该条。
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下,取之上。”指病证的表现、部位偏于下,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上的脏腑或体表,用药物或针灸进行治疗。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
指人体内脏机能活动表现的征象。其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和气、血、精、津液等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脏象何如?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
泛指肺肾两脏同时出现的虚证。有肺肾阴虚与肺气虚、肾阳虚之别,多属久病耗损肺肾两脏所致。肺气虚、肾阳虚,可见咳嗽、气短、自汗、畏寒、肢冷,或见浮肿。治宜温补脾肾或补肾纳气。肺肾阴虚,可见咳嗽、盗汗、五心
书名。见《新唐书·艺文志》1卷,已佚。
见《分类草药性》。为天青地白之别名,详该条。
即第三磨牙。详真牙条。
即呃逆,又称咳逆。古称哕。《儒门事亲·治病百法·咳逆》:“咳逆,俗呼曰吃忒。”详呃逆条。
痿证之一。《证治汇补·痿躄章》:“食积痿者,饮食太过,妨碍道路,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手足软弱,或腹膨胀痛,或噁心暖气,右手脉洪弦滑者,宜运脾消导,从食积治,俟食消积化,然后补脾。”宜木香槟榔丸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即烧伤。详该条。